粤西阳江地区古村落建筑装饰艺术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本选题研究背景与对象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对象 | 第14页 |
1.2 研究意义与方法 | 第14-16页 |
1.2.1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粤西阳江地区自然、人文环境及建筑类型 | 第19-27页 |
2.1 粤西阳江地区自然环境 | 第19-21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9-20页 |
2.1.2 气候特征 | 第20页 |
2.1.3 物产资源 | 第20-21页 |
2.2 粤西阳江地区人文环境 | 第21-23页 |
2.2.1 历史沿革 | 第21页 |
2.2.2 民系文化 | 第21页 |
2.2.3 风俗习惯 | 第21-23页 |
2.3 古村落建筑类型 | 第23-26页 |
2.3.1 合院式 | 第23-24页 |
2.3.2 碉堡 | 第24-25页 |
2.3.3 骑楼 | 第25-26页 |
2.4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粤西阳江地区古村落建筑装饰类别与细部装饰 | 第27-45页 |
3.1 粤西阳江地区古村落建筑装饰艺术概述 | 第27页 |
3.2 粤西阳江地区古村落建筑装饰类别 | 第27-32页 |
3.2.1 木雕 | 第27-28页 |
3.2.2 石雕 | 第28-29页 |
3.2.3 灰塑 | 第29-31页 |
3.2.4 陶塑 | 第31-32页 |
3.3 粤西阳江地区古村落建筑装饰细部处理 | 第32-44页 |
3.3.1 基础 | 第32-34页 |
3.3.2 墙体 | 第34-37页 |
3.3.3 梁架 | 第37-41页 |
3.3.4 屋面 | 第41-44页 |
3.4 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粤西阳江地区古村落建筑装饰题材及文化内涵 | 第45-59页 |
4.1 粤西阳江地区古村落建筑装饰题材 | 第45-55页 |
4.1.1 人物故事类 | 第45-47页 |
4.1.2 祥禽瑞兽类 | 第47-51页 |
4.1.3 器皿文字类 | 第51-53页 |
4.1.4 花卉果木类 | 第53-54页 |
4.1.5 几何锦纹类 | 第54-55页 |
4.2 粤西阳江地区古村落建筑装饰的文化内涵 | 第55-57页 |
4.2.1 海洋文化 | 第55-56页 |
4.2.2 神话故事 | 第56-57页 |
4.2.3 风水理念 | 第57页 |
4.2.4 生活理念 | 第57页 |
4.2.5 审美理念 | 第57页 |
4.3 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粤西阳江地区古村落建筑装饰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 第59-69页 |
5.1 粤西阳江地区古村落建筑现状 | 第59-61页 |
5.1.1 城镇化对古村落生活环境的冲击 | 第59-60页 |
5.1.2 古村落原貌的整体性破坏严重 | 第60页 |
5.1.3 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力度不够 | 第60-61页 |
5.2 粤西阳江地区古村落建筑装饰的保护 | 第61-64页 |
5.2.1 古村落建筑的宜居性协调发展 | 第61-62页 |
5.2.2 古村落建筑原真性的修复型保护 | 第62-63页 |
5.2.3 政府与村民参与性的保护发展 | 第63-64页 |
5.3 粤西地区阳江古村落建筑装饰的传承 | 第64-67页 |
5.3.1 古村落建筑装饰信息库建设的必要性 | 第65页 |
5.3.2 古村落原真性的数字化活态传承 | 第65-66页 |
5.3.3 古村落的地域表达与建筑创新驱动 | 第66-67页 |
5.4 小结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项目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附录 1 | 第76-85页 |
附录 2 | 第8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