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地基基础论文--桩基及深基础论文--桩基论文

大直径钢管桩竖向承载能力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3页
    1.1 桩基础的历史与发展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1.2.1 影响桩基基础竖向承载力因素第10-11页
        1.2.2 大直径桩承载力确定方法第11-13页
第二章 钢管桩设计计算方法第13-20页
    2.1 大直径钢管桩应用第13页
    2.2 大直径钢管桩研究现状第13-14页
    2.3 现行规范计算方法第14-18页
        2.3.1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第14-15页
        2.3.2 港口工程桩基规范第15页
        2.3.3 API海上平台规范第15-16页
        2.3.4 ICP法(原MTD法)第16-17页
        2.3.5 现行规范钢管桩承载力确定总结第17-18页
    2.4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8-19页
    2.5 本文研究内容第19-20页
第三章 有限元模型建立与验证第20-26页
    3.1 ABAQUS在岩土中的应用第20页
    3.2 有限元模型第20-22页
        3.2.1 本构模型第20-21页
        3.2.2 桩及桩-土界面的处理第21页
        3.2.3 初始应力平衡第21页
        3.2.4 有限元模型及网格第21-22页
    3.3 有限元模型验证第22-25页
        3.3.1 原始试桩数据第22-23页
        3.3.2 有限元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对比分析第23-25页
    3.4 有限元建模方法总结第25-26页
第四章 桩承载力机理及承载力确定第26-34页
    4.1 较软土-硬土-软土土层分布模式第26-27页
    4.2 软土-硬土-较软土土层分布模式第27-29页
    4.3 硬土-软土-较软土-硬土土层分布第29-31页
    4.4 钢管桩传力机理规律第31页
    4.5 单桩承载力确定新方法第31-33页
    4.6 钢管桩承载机理和承载力确定方法总结第33-34页
第五章 大直径钢管桩竖向承载力研究第34-87页
    5.1 大直径钢管桩有限元计算结果及分析第34-35页
        5.1.1 大直径钢管桩轴向承载力的确定第34页
        5.1.2 地质参数与桩参数第34-35页
    5.2 竖向极限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第35-47页
        5.2.1 大直径钢管桩直径D对荷载位移曲线的影响第35-37页
        5.2.2 大直径钢管桩壁厚δ对荷载位移曲线的影响第37-38页
        5.2.3 大直径钢管桩悬臂段长度L_(out)对荷载位移曲线的影响第38-40页
        5.2.4 入土深度L对荷载位移曲线的影响第40-42页
        5.2.5 桩周土内摩擦角φ对荷载位移曲线的影响第42-45页
        5.2.6 桩周土体粘聚力c对荷载位移曲线的影响第45-47页
        5.2.7 竖向极限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小结第47页
    5.3 承载力修正公式影响因素分析第47-53页
        5.3.1 桩直径D对承载力修正公式的影响第47-48页
        5.3.2 入土深度L对承载力修正公式的影响第48-51页
        5.3.3 桩周土内摩擦角φ对承载力修正公式的影响第51-52页
        5.3.4 竖向极限承载力修正公式影响因素分析小结第52-53页
    5.4 大直径钢管桩挤土效应和侧摩阻力分析第53-65页
        5.4.1 大直径钢管桩的极限侧摩阻力第53-55页
        5.4.2 大直径钢管桩侧摩阻力机理分析第55-60页
        5.4.3 桩侧摩阻力计算公式修正第60-65页
    5.5 大直径钢管桩闭塞效应和端阻力分析第65-77页
        5.5.1 大直径钢管桩的端阻力第65-67页
        5.5.2 大直径钢管桩的端阻力发挥机理第67-69页
        5.5.3 桩端阻力计算公式修正第69-77页
    5.6 大直径钢管桩承载力确定第77-85页
        5.6.1 大直径钢管桩承载力简化修正计算第77-78页
        5.6.2 修正公式验证第78-82页
        5.6.3 大直径钢管桩桩侧桩端系数表第82-85页
    5.7 大直径钢管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研究分析总结第85-87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7-89页
    6.1 结论第87-88页
    6.2 展望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5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95-96页
致谢第96-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监测数据的建筑耗能设备运行性能预测与分析研究
下一篇: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建设与实现--以天津市滨海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