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共识的视角重读先秦法家的“道术”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导论 | 第10-24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0页 |
(二)研究概况 | 第10-18页 |
1.天人观的研究 | 第10-14页 |
2.“治道”的研究 | 第14-16页 |
3.法家的有无与成员问题 | 第16-18页 |
(三)方法论 | 第18-20页 |
1.视角转换——从差异到共识 | 第18-19页 |
2.研究方法 | 第19页 |
3.简帛文献 | 第19-20页 |
(四)文献说明 | 第20-21页 |
1.文献真伪与选用 | 第20页 |
2.文献上的联系 | 第20-21页 |
(五)关于“道术”的说明 | 第21-24页 |
一、法家“道术”的发生 | 第24-32页 |
(一)历史世界 | 第26-28页 |
(二)思想世界 | 第28-32页 |
二、法家的天人观 | 第32-43页 |
(一)道与天 | 第32-35页 |
1.自然主义取向 | 第32-33页 |
2.“道”的特性 | 第33-35页 |
(二)时 | 第35-37页 |
1.排除偶然性的“时”“势” | 第35-36页 |
2.三世说与应时史观 | 第36-37页 |
(三)人 | 第37-43页 |
1.民的突显与人的提升 | 第37-39页 |
2.人性可变与民性归朴 | 第39-40页 |
3.对个人德性与能力的不信任 | 第40-43页 |
三、法家的治术 | 第43-57页 |
(一)治道的变易 | 第43-45页 |
(二)政治目标与价值追求 | 第45-46页 |
(三)祛魅 | 第46-51页 |
1.天下神圣性的消解 | 第46-48页 |
2.巫术祭祀与方技数术的边缘化 | 第48-51页 |
(四)治术 | 第51-57页 |
1.势为体 | 第51-53页 |
2.法为用 | 第53-55页 |
3.术为政治技艺 | 第55-57页 |
(1)术的制度化 | 第55-56页 |
(2)术的神秘性与复魅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