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8页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9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二、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18页 |
(一) 劳动的界定 | 第14-15页 |
(二) 劳动伦理的界定 | 第15-16页 |
(三) 马克思劳动伦理的基本内涵 | 第16-18页 |
第一章 马克思的劳动伦理思想的理论来源 | 第18-25页 |
1.1 德国古典哲学学说中的劳动伦理思想 | 第18-22页 |
1.1.1 康德的劳动伦理思想 | 第18-19页 |
1.1.2 费希特的劳动伦理思想 | 第19页 |
1.1.3 黑格尔的劳动伦理思想 | 第19-21页 |
1.1.4 费尔巴哈的劳动伦理思想 | 第21-22页 |
1.2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学说中的劳动伦理思想 | 第22-23页 |
1.2.1 亚当·斯密的劳动伦理思想 | 第22页 |
1.2.2 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伦理思想 | 第22-23页 |
1.3 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中的劳动伦理思想 | 第23-25页 |
1.3.1 圣西门的劳动伦理思想 | 第23-25页 |
第二章 马克思的劳动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5-37页 |
2.1 劳动主体伦理 | 第25-30页 |
2.1.1 马克思的劳动人道主义对资本人道主义的扬弃 | 第25-27页 |
2.1.2 对劳动者发展命运的关怀 | 第27-28页 |
2.1.3 社会劳动主体的权利保障 | 第28-30页 |
2.2 劳动关系伦理 | 第30-33页 |
2.2.1 马克思的劳动历史观 | 第30页 |
2.2.2 人类历史中的五种劳动关系伦理 | 第30-33页 |
2.3 劳动制度伦理 | 第33-37页 |
2.3.1 马克思劳动制度伦理的主要内容 | 第33-35页 |
2.3.2 资本主义劳动制度的伦理旨趣 | 第35-36页 |
2.3.3 社会主义劳动制度的伦理旨趣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对马克思的劳动伦理思想的评价 | 第37-43页 |
3.1 马克思的劳动伦理思想对人类的贡献 | 第37-38页 |
3.1.1 对庸俗资产阶级经济学劳动伦理思想的系统批判 | 第37页 |
3.1.2 对人类优秀劳动伦理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第37-38页 |
3.2 马克思的劳动伦理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第38-41页 |
3.2.1 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理论价值——全人类的解放拥有了伦理依据 | 第38-39页 |
3.2.2 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尊重劳动、保护劳动、指导劳动者劳动 | 第39-41页 |
3.3 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局限性 | 第41-43页 |
3.3.1 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局限性的内在因素 | 第41-42页 |
3.3.2 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局限性的外在因素 | 第42-43页 |
第四章 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启示 | 第43-48页 |
4.1 马克思劳动主体思想对劳动主体地位及主体关系的启示 | 第43-44页 |
4.1.1 对当代工人不断攀升的地位进行重新衡量 | 第43页 |
4.1.2 马克思人道关怀对劳动主体命运的正确指引 | 第43-44页 |
4.2 马克思劳动关系伦理思想对劳动关系中利益冲突的理论启示 | 第44-45页 |
4.2.1 劳动关系中阶级利益冲突的性质进一步准确界定 | 第44-45页 |
4.2.2 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对阶级利益冲突关系的积极引导 | 第45页 |
4.3 马克思劳动制度伦理对改善外部环境、实现劳苦者权利的启示 | 第45-48页 |
4.3.1 政府加快改革,建立关于劳动分配的合理制度 | 第45-46页 |
4.3.2 人力资源改革,实现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内涵 | 第46-47页 |
4.3.3 为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理论依据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著作类 | 第50-51页 |
论文类(期刊、杂志) | 第51-52页 |
学位论文 | 第52-53页 |
外文文献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