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2-17页 |
1.2.1 路基沉陷病害处治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注浆理论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注浆材料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1 邵怀高速路基沉陷路段工程概况及沉陷成因分析 | 第17页 |
1.3.2 非对称荷载作用下土体劈裂注浆压力分析 | 第17-18页 |
1.3.3 路基沉陷病害的注浆新材料 | 第18页 |
1.3.4 路基沉陷病害维修对策研究 | 第18页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邵怀高速路基沉陷路段工程概况及沉陷机理分析 | 第19-33页 |
2.1 前言 | 第19页 |
2.2 工程概况 | 第19页 |
2.3 工程地质条件 | 第19-20页 |
2.3.1 地形地貌及气候特征 | 第19-20页 |
2.3.2 地层岩性 | 第20页 |
2.3.3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0页 |
2.3.4 特殊性岩土 | 第20页 |
2.4 场地工程条件评价 | 第20-23页 |
2.4.1 原位测试 | 第20-21页 |
2.4.2 室内土样试验 | 第21-22页 |
2.4.3 岩土的设计计算参数 | 第22-23页 |
2.5 道路沉降原因分析 | 第23-24页 |
2.6 路基沉陷主要影响因素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24-32页 |
2.6.1 交通荷载对沉陷的影响 | 第24-26页 |
2.6.2 流固耦合作用对沉陷的影响 | 第26-31页 |
2.6.3 对比分析 | 第31-32页 |
2.7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非对称荷载作用下土体劈裂注浆压力分析 | 第33-48页 |
3.1 前言 | 第33页 |
3.2 劈裂注浆压力分析中的理论基础 | 第33-35页 |
3.2.1 基本假设 | 第33-34页 |
3.2.2 统一强度理论 | 第34-35页 |
3.3 非对称荷载作用下浆泡扩张解答 | 第35-41页 |
3.3.1 弹性变形阶段应力场解答 | 第35-37页 |
3.3.2 浆泡扩张的弹性解(r>r_p) | 第37页 |
3.3.3 塑性区中浆泡扩张解(a_u≤r≤r_p) | 第37-39页 |
3.3.4 按大变形理论求解塑性区平均体积应变Δ | 第39-40页 |
3.3.5 按小变形理论求解塑性区平均体积应变Δ | 第40-41页 |
3.4 管路损失的注浆压力计算 | 第41页 |
3.5 算例与分析 | 第41-46页 |
3.5.1 分析与讨论 | 第41-46页 |
3.5.2 算例分析 | 第4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路基沉陷病害快速处治的注浆材料研发 | 第48-59页 |
4.1 前言 | 第48页 |
4.2 新型注浆材料实验室配合比试验 | 第48-56页 |
4.2.1 试验方案 | 第48-49页 |
4.2.2 实验步骤 | 第49-52页 |
4.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2-56页 |
4.3 新型注浆材料现场试验 | 第56-58页 |
4.3.1 试验方案 | 第56-57页 |
4.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7-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路基沉陷病害处治对策研究 | 第59-74页 |
5.1 前言 | 第59页 |
5.2 路基路面沉陷病害主要养护维修对策 | 第59-63页 |
5.2.1 水泥注浆结合局部CFG桩维修对策 | 第59-60页 |
5.2.2 水平花管和竖向花管注浆维修对策 | 第60-61页 |
5.2.3 花管注浆和排水渗沟综合维修对策 | 第61-62页 |
5.2.4 挖除软基后换填 | 第62页 |
5.2.5 加强排水设施 | 第62-63页 |
5.3 湖南省高速公路路基路面沉陷病害养护维修对策 | 第63-69页 |
5.3.1 富水路基沉陷病害维修对策 | 第63页 |
5.3.2 非富水路基沉陷病害维修对策 | 第63页 |
5.3.3 路基工作区的沉陷病害维修对策 | 第63-65页 |
5.3.4 非路基工作区的沉陷病害维修对策 | 第65页 |
5.3.5 路基毛细水严重区域病害维修对策 | 第65-66页 |
5.3.6 路面板病害维修对策 | 第66-69页 |
5.4 邵怀高速路基病害路段处治加固方案 | 第69-73页 |
5.4.1 处治方案 | 第69-71页 |
5.4.2 处治效果 | 第71-7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结论 | 第74-75页 |
6.2 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4页 |
攻读硕士期间表发的论文和科研工作情况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