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选题理由 | 第9-11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3.1 物流园区的研究 | 第11-14页 |
1.3.2 相关研究述评 | 第14-15页 |
1.4 研究目标与方法 | 第15-16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概述 | 第18-26页 |
2.1 相关理论 | 第18-20页 |
2.1.1 产业集群理论 | 第18-19页 |
2.1.2 社会资本理论 | 第19-20页 |
2.1.3 价值链理论 | 第20页 |
2.2 相关概述 | 第20-24页 |
2.2.1 物流园区产业集群 | 第20-21页 |
2.2.2 商业模式 | 第21-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3章 物流园区产业集群商业模式体系构建 | 第26-41页 |
3.1 商业模式的运作体系 | 第26-28页 |
3.1.1 运作体系内的相互影响 | 第26-27页 |
3.1.2 外部运作形式 | 第27页 |
3.1.3 内部运作形式 | 第27-28页 |
3.2 商业模式的外部影响环境 | 第28-31页 |
3.2.1 政治环境 | 第28-29页 |
3.2.2 经济环境 | 第29-30页 |
3.2.3 社会环境 | 第30-31页 |
3.2.4 技术环境 | 第31页 |
3.3 商业模式的内部影响系统 | 第31-38页 |
3.3.1 价值链模式 | 第31-34页 |
3.3.2 社会资本机制 | 第34-37页 |
3.3.3 盈利模式 | 第37-38页 |
3.4 商业模式的“五流”概念 | 第38-39页 |
3.4.1 物流 | 第38-39页 |
3.4.2 信息流 | 第39页 |
3.4.3 价值流 | 第39页 |
3.4.4 资金流 | 第39页 |
3.4.5 商流 | 第39页 |
3.5 商业模式中“五流”的协作形式 | 第39-40页 |
3.5.1 物流与信息流的协作 | 第40页 |
3.5.2 物流与资金流的协作 | 第40页 |
3.5.3 物流与商流的协作 | 第4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物流园区产业集群商业模式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第41-55页 |
4.1 关键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 | 第41页 |
4.2 关键影响因素的指标解释 | 第41-44页 |
4.2.1 物流部分 | 第41-42页 |
4.2.2 信息流部分 | 第42页 |
4.2.3 价值流部分 | 第42-43页 |
4.2.4 资金流部分 | 第43页 |
4.2.5 商流部分 | 第43-44页 |
4.3 问卷设计与内容 | 第44-45页 |
4.3.1 问卷内容 | 第44页 |
4.3.2 问卷设计 | 第44-45页 |
4.4 问卷调查方式 | 第45-46页 |
4.4.1 网上调查方式 | 第45页 |
4.4.2 电话访问 | 第45页 |
4.4.3 实地走访 | 第45-46页 |
4.5 调研结果分析 | 第46-51页 |
4.5.1 信度分析 | 第46-47页 |
4.5.2 均值分析 | 第47-49页 |
4.5.3 因子分析 | 第49-51页 |
4.6 关键成功影响因素的体现 | 第51-52页 |
4.6.1 效应的不可分割性 | 第51页 |
4.6.2 服务的公益性 | 第51-52页 |
4.6.3 价值创造的多样性 | 第52页 |
4.7 案例分析——以广州 LN 物流园为例 | 第52-54页 |
4.7.1 LN 物流园简介 | 第52页 |
4.7.2 LN 物流园商业模式分析 | 第52-54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物流园区产业集群商业模式的发展策略 | 第55-58页 |
5.1 以物流企业为主导,构建产业集群体系 | 第55页 |
5.2 优化价值创造和分配系统,实现共赢机制 | 第55-56页 |
5.3 搭建公共平台,积累社会资本 | 第56页 |
5.4 加大信息平台和技术投入,实现信息化 | 第56-57页 |
5.5 开展物流金融业务,规范园区资金流动 | 第57页 |
5.6 打造商贸中心,促进物流市场供求平衡 | 第57页 |
5.7 与时俱进,注重商业模式创新管理 | 第57-5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6.1 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 | 第58页 |
6.2 创新之处 | 第58-59页 |
6.3 论文的不足之处及未来研究展望 | 第59-60页 |
6.3.1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59页 |
6.3.2 未来研究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录 | 第64-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