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就业效应分析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0 绪论第13-25页
    0.1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3-14页
        0.1.1 选题背景第13页
        0.1.2 选题意义第13-14页
    0.2 相关研究综述第14-21页
        0.2.1 服务贸易的理论综述第14-16页
        0.2.2 旅游服务贸易的研究综述第16-18页
        0.2.3 服务贸易与就业关系的研究综述第18-21页
    0.3 论文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第21-24页
        0.3.1 主要内容第21-22页
        0.3.2 研究方法第22页
        0.3.3 技术路线图第22-24页
    0.4 论文的创新及不足第24-25页
        0.4.1 论文的主要创新第24页
        0.4.2 论文的不足第24-25页
1 旅游服务贸易影响就业的理论基础第25-35页
    1.1 旅游服务贸易的概念及分类第25-28页
        1.1.1 旅游服务贸易的概念辨析第25-26页
        1.1.2 旅游服务贸易的分类第26-28页
    1.2 要素禀赋理论第28-29页
        1.2.1 要素禀赋理论的一般原理第28-29页
        1.2.2 在旅游服务贸易就业效应中的相关应用第29页
    1.3 乘数理论与就业增长第29-30页
        1.3.1 一般原理第29-30页
        1.3.2 在旅游服务贸易中的相关应用第30页
    1.4 有限贸易保护理论第30-32页
        1.4.1 有限贸易保护的一般原理第30-31页
        1.4.2 在旅游服务贸易就业效应中的应用第31-32页
    1.5 劳动力需求弹性理论第32-35页
        1.5.1 劳动力需求弹性的概念及决定因素第32-33页
        1.5.2 两种效应下劳动力需求弹性的作用机制第33-35页
2 旅游服务贸易就业效应的机理分析第35-41页
    2.1 旅游服务贸易进口就业效应的机理分析第35-36页
        2.1.1 旅游服务进口的就业效应的机理分析第35页
        2.1.2 出境旅游政策方面就业效应的机理分析第35-36页
    2.2 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就业效应的机理分析第36-37页
        2.2.1 旅游服务出口就业效应的机理分析第36页
        2.2.2 入境游政策就业效应的机理分析第36-37页
    2.3 全国劳动人口就业效应的机理分析第37-38页
        2.3.1 劳动人口工资的就业效应的机理分析第37页
        2.3.2 劳动人口数量的就业效应的机理分析第37-38页
    2.4 旅游相关产业就业效应的机理分析第38-41页
        2.4.1 旅游相关产业就业效应的机理分析第38-40页
        2.4.2 旅游相关政策就业效应的机理分析第40-41页
3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就业效应的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第41-54页
    3.1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与就业发展现状分析第41-44页
        3.1.1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分析第41-43页
        3.1.2 我国就业发展现状分析第43-44页
    3.2 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第44-48页
        3.2.1 指标选取第44-45页
        3.2.2 模型构建第45-48页
    3.3 旅游服务贸易对全国就业的实证分析第48-54页
        3.3.1 模型回归第48-49页
        3.3.2 单位根检验第49-50页
        3.3.3 协整分析第50-51页
        3.3.4 因果关系检验第51-52页
        3.3.5 误差修正第52-54页
4 发展旅游服务贸易增加就业的对策建议第54-59页
    4.1 政府层面第54-56页
        4.1.1 积极鼓励旅游服务贸易出口第54页
        4.1.2 限制旅游服务贸易进口第54页
        4.1.3 鼓励旅游相关产业发展第54-55页
        4.1.4 提高旅游服务就业人口素质第55页
        4.1.5 大力发展展会旅游第55-56页
    4.2 产业层面第56-57页
        4.2.1 健全旅游服务产业链建设第56页
        4.2.2 建设入境旅游者服务产业第56页
        4.2.3 加强旅游产品开发第56-57页
    4.3 企业层面第57-59页
        4.3.1 提供具有国际特色的旅游服务第57页
        4.3.2 完善用人机制第57-58页
        4.3.3 积极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第58-59页
5 结论与展望第59-61页
    5.1 结论第59-60页
    5.2 展望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6页
致谢第66-67页
个人简历第67页
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7-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初中生学业社会比较、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压力的关系
下一篇:社会工作介入校园欺凌行为研究--以Q省L小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