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rtact | 第5-6页 |
符号说明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1 恩诺沙星的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1 恩诺沙星的化学性质 | 第10页 |
1.2 恩诺沙星的抗菌作用及特点 | 第10-11页 |
1.3 恩诺沙星的临床应用和耐药性 | 第11页 |
1.4 恩诺沙星的药动学特征 | 第11-12页 |
2 鸡大肠杆菌的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2.1 形态及特点 | 第12-13页 |
2.2 逃避机制与致病机理 | 第13页 |
2.3 流行病学及发病特点 | 第13-14页 |
2.4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免疫保护 | 第14页 |
2.5 大肠杆菌生化特性 | 第14页 |
2.6 防治措施及耐药趋势 | 第14-15页 |
3 药动/药效同步模型的研究 | 第15-17页 |
3.1 体外动态模型 | 第15-16页 |
3.2 半体内模型 | 第16页 |
3.3 体内模型 | 第16-17页 |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建立雏鸡大肠杆菌感染模型 | 第18-23页 |
1 引言 | 第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0页 |
2.1 实验动物与菌种 | 第18页 |
2.2 药品与试剂 | 第18页 |
2.3 仪器与设备 | 第18-19页 |
2.4 培养基的制备 | 第19页 |
2.5 细菌的培养与保存 | 第19页 |
2.6 试验分组与攻毒 | 第19页 |
2.7 组织中细菌分离鉴定与计数 | 第19-20页 |
3 结果 | 第20-21页 |
3.1 临床和解剖学症状 | 第20页 |
3.2 大肠杆菌攻毒量对感染率的影响 | 第20页 |
3.3 细菌分离鉴定及计数结果 | 第20-21页 |
4 讨论 | 第21-22页 |
5 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恩诺沙星对大肠杆菌的体外药效学研究 | 第23-27页 |
1 引言 | 第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2.1 实验动物与菌种 | 第23页 |
2.2 药品与试剂 | 第23页 |
2.3 仪器与设备 | 第23-24页 |
2.4 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药液的配制 | 第24页 |
2.5 菌液的启用 | 第24页 |
2.6 微量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 | 第24页 |
2.7 以鸡血清为基质的微量稀释法测定MIC | 第24-25页 |
2.8 最低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 第25页 |
2.9 最小防突变浓度(MPC)的测定 | 第25页 |
3 结果 | 第25页 |
3.1 MIC,MBC,MPC的测定 | 第25页 |
4 讨论 | 第25-26页 |
5 小结 | 第26-27页 |
第四章 恩诺沙星在大肠杆菌感染鸡的体内PK/PD模型的研究 | 第27-58页 |
1 引言 | 第2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7-29页 |
2.1 药品与试剂 | 第27-28页 |
2.2 仪器与设备 | 第28页 |
2.3 试剂配制 | 第28-29页 |
2.4 试验动物 | 第29页 |
2.5 恩诺沙星及其代谢物环丙沙星对感染鸡的药动学研究 | 第29页 |
2.6 恩诺沙星对大肠杆菌的体内药效学研究 | 第29页 |
3 血清样品检测 | 第29-33页 |
3.1 血清样品前处理 | 第29-30页 |
3.2 HPLC检测条件 | 第30页 |
3.3 标准曲线制作 | 第30页 |
3.4 检测限(LOD)定量限(LOQ)的测定 | 第30页 |
3.5 回收率和变异系数 | 第30-31页 |
3.6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第31页 |
3.7 PK/PD分析 | 第31-33页 |
4 结果 | 第33-53页 |
4.1 HPLC检测方法确证 | 第33-36页 |
4.2 回收率和变异系数 | 第36-37页 |
4.3 恩诺沙星及其代谢物环丙沙星的体内药动学研究结果 | 第37-48页 |
4.4 恩诺沙星的体内药效学研究结果 | 第48-51页 |
4.5 PK/PD整合 | 第51-53页 |
5 讨论 | 第53-57页 |
5.1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选择 | 第53-54页 |
5.2 色谱条件选择优化 | 第54页 |
5.3 药物动力学特征 | 第54-55页 |
5.4 PK/PD数据分析 | 第55-57页 |
6 小结 | 第57-58页 |
全文总结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