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设置切断点引起的故障分析 | 第13-17页 |
1.2.1 切断点设置原因 | 第13-14页 |
1.2.2 损伤绝缘节和钢轨 | 第14-15页 |
1.2.3 人身伤害 | 第15页 |
1.2.4 损伤轨旁设备 | 第15-16页 |
1.2.5 雾闪造成绝缘节击穿 | 第16页 |
1.2.6 高压击穿动车组转向架转臂 | 第16-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1.4.1 课题的来源 | 第18页 |
1.4.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2 电弧灼烧钢轨的实验分析 | 第20-32页 |
2.1 现场实验的内容 | 第20-22页 |
2.1.1 扼流变压器连通的正线测试 | 第21页 |
2.1.2 切断点设置在发车进路侧的测试侧线 | 第21-22页 |
2.1.3 牵引变电所测试 | 第22页 |
2.1.4 切断点设置在接车进路侧的测试 | 第22页 |
2.2 电弧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2-31页 |
2.2.1 电弧形成机理 | 第22-26页 |
2.2.2 切断点对电弧影响 | 第26-27页 |
2.2.3 牵引档位对电弧的影响 | 第27-28页 |
2.2.4 变电所相对位置对电弧影响 | 第28-29页 |
2.2.5 绝缘节错位对电弧影响 | 第29-30页 |
2.2.6 绝缘节厚度对电弧影响 | 第30-3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3 单端回流条件下电弧抑制方案的研究 | 第32-52页 |
3.1 不同车型过切断点的研究 | 第32-46页 |
3.1.1 动车组地接技术 | 第32-33页 |
3.1.2 泄流与非泄流轮对 | 第33-35页 |
3.1.3 几种车型接地的介绍 | 第35-37页 |
3.1.4 CRH380AL过切断点过程分析 | 第37-41页 |
3.1.5 CRH380BL过切断点过程分析 | 第41-45页 |
3.1.6 建议的解决方案 | 第45-46页 |
3.2 切断点设在发、接车进路上的研究 | 第46-50页 |
3.2.1 回流切断点设置在发车进路 | 第46-48页 |
3.2.2 回流切断点设置在接车进路 | 第48-50页 |
3.2.3 可行的解决方案 | 第5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4 站内绝缘节电位差的仿真计算 | 第52-62页 |
4.1 站场牵引回流系统模型构建 | 第52-57页 |
4.1.1 牵引变电所建模 | 第53页 |
4.1.2 牵引网系统的建模 | 第53-56页 |
4.1.3 扼流变压器建模 | 第56页 |
4.1.4 动车组建模 | 第56页 |
4.1.5 站场模型 | 第56-57页 |
4.2 站内绝缘节电位差的仿真分析 | 第57-59页 |
4.3 钢轨漏泄电阻对绝缘节电位差的影响 | 第59-60页 |
4.4 电抗器连通切断点的仿真分析 | 第60-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5 双向回流方案的研究 | 第62-84页 |
5.1 ZPW-2000A型轨道电路 | 第62-71页 |
5.1.1 ZPW-2000A型轨道电路的系统构成 | 第62-63页 |
5.1.2 钢轨的分布参数模型计算分析 | 第63-68页 |
5.1.3 基于carson的钢轨阻抗计算分析 | 第68-71页 |
5.2 双向回流条件下轨道电路外部迂回回路 | 第71-73页 |
5.2.1 连通切断点形成迂回回路分析 | 第71-72页 |
5.2.2 区间横向连接迂回回路的分析 | 第72-73页 |
5.3 按照最不利条件的双向回流方案研究 | 第73-77页 |
5.3.1 站内一体化轨道电路双向回流方案计算 | 第73-76页 |
5.3.2 断轨后对外环路区段干扰分析 | 第76-77页 |
5.4 基于现场环境条件下的双向回流研究 | 第77-80页 |
5.5 现场试验验证 | 第80-8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4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8页 |
附录A | 第88-90页 |
作者简历 | 第90-9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