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7页 |
1.1 汞的来源 | 第12-15页 |
1.1.1 天然源 | 第12页 |
1.1.2 人为源 | 第12-15页 |
1.2 煤燃烧过程中汞的迁移转化 | 第15-18页 |
1.2.1 煤燃烧过程中汞的转化 | 第15-17页 |
1.2.2 汞的排放及污染特性 | 第17-18页 |
1.3 全球对汞污染问题的关注 | 第18-19页 |
1.4 燃煤飞灰的利用现状 | 第19-20页 |
1.5 国内外燃煤飞灰中汞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6 形态汞的提取方法 | 第21-23页 |
1.6.1 多级连续提取法 | 第22-23页 |
1.6.2 EPA 方法 3200 | 第23页 |
1.7 烟气汞的采集方法 | 第23-24页 |
1.7.1 国家标准中烟气汞的采集方法 | 第23-24页 |
1.7.2 EPA 方法 30B | 第24页 |
1.7.3 安大略方法 | 第24页 |
1.8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4-27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27-38页 |
2.1 试剂和仪器 | 第27-28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7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7-2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8-33页 |
2.2.1 重液分选实验 | 第28-29页 |
2.2.2 磁性矿物分选实验 | 第29页 |
2.2.3 加热实验 | 第29-30页 |
2.2.4 燃煤飞灰中形态汞的提取 | 第30-32页 |
2.2.5 烟气中汞的收集 | 第32-33页 |
2.3 汞测定方法的选择及测定 | 第33-38页 |
2.3.1 汞测定方法的选择 | 第33-36页 |
2.3.2 汞的测定 | 第36-38页 |
第三章 汞的赋存状态 | 第38-47页 |
3.1 燃煤飞灰物化性质分析 | 第38-42页 |
3.2 室温下燃煤飞灰中汞的赋存状态 | 第42-44页 |
3.3 燃煤飞灰物化特征与汞赋存状态的相关性探讨 | 第44-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热处理过程中飞灰汞的赋存状态的变化 | 第47-54页 |
4.1 加热温度范围及加热时间的确定 | 第47-48页 |
4.2 热处理过程中汞的赋存状态与飞灰密度的关系 | 第48-50页 |
4.2.1 热处理过程中汞赋存状态的变化 | 第48-49页 |
4.2.2 热处理过程中飞灰中汞形态的转变 | 第49-50页 |
4.3 热处理过程中磁性组分与汞赋存状态的关系 | 第50-53页 |
4.3.1 去磁性组分中汞的赋存状态的变化 | 第50-52页 |
4.3.2 热处理过程中汞形态的转化 | 第52-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热处理过程中飞灰中汞的释放特征 | 第54-59页 |
5.1 烟气中汞的变化规律 | 第54-55页 |
5.2 残炭燃烧与飞灰汞释放的关系 | 第55-56页 |
5.3 热处理后燃煤飞灰的微观特征 | 第56-5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六章 热处理过程中飞灰汞赋存状态变化及释放机理的探讨 | 第59-66页 |
6.1 热处理过程中影响燃煤飞灰中汞赋存状态及释放的因素 | 第59-60页 |
6.1.1 温度 | 第59页 |
6.1.2 飞灰组分 | 第59-60页 |
6.1.3 飞灰表面特征与粒径 | 第60页 |
6.2 汞吸附机理的探讨 | 第60-63页 |
6.3 热处理过程中汞的释放机理的探讨 | 第63-6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附件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