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 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18页 |
1.3.1 社会转型期 | 第16页 |
1.3.2 家庭教育 | 第16-17页 |
1.3.3 未成年人 | 第17页 |
1.3.4 价值观 | 第17-18页 |
1.4 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 第18-20页 |
1.4.1 研究的思路 | 第18页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18-19页 |
1.4.3 可行性分析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社会转型期江西省九江市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影响的现状调查 | 第20-41页 |
2.1 问卷的设计及调查的过程 | 第20-21页 |
2.1.1 问卷的设计 | 第20页 |
2.1.2 调查的过程 | 第20-21页 |
2.2 问卷的内容 | 第21-37页 |
2.2.1 社会转型期家庭基本情况统计 | 第21-24页 |
2.2.2 家庭教育的现状 | 第24-34页 |
2.2.3 未成年人价值观现状 | 第34-37页 |
2.3 社会转型期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价值观影响的调查 | 第37-41页 |
2.3.1 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价值观积极的影响 | 第37-40页 |
2.3.2 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价值观消极的影响 | 第40-41页 |
第三章 社会转型期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影响的原因分析 | 第41-50页 |
3.1 家庭教育观念的因素 | 第41-43页 |
3.1.1 家庭教育目标影响着未成年人的人生目的 | 第42页 |
3.1.2 家庭教养方式影响着未成年人的人生态度 | 第42页 |
3.1.3 家庭教育环境影响着未成年人的价值观 | 第42-43页 |
3.2 家长自身的因素 | 第43-47页 |
3.2.1 家长的教育责任感 | 第44-45页 |
3.2.2 家长的教育标准 | 第45-46页 |
3.2.3 家长的教育知识 | 第46-47页 |
3.2.4 家长的教育能力 | 第47页 |
3.2.5 家长的心理素质 | 第47页 |
3.3 家庭教养方式的因素 | 第47-48页 |
3.3.1 权威型的教养方式 | 第47-48页 |
3.3.2 专断型的教养方式 | 第48页 |
3.3.3 放纵型的教养方式 | 第48页 |
3.3.4 忽视型的教养方式 | 第48页 |
3.4 家庭环境的因素 | 第48-50页 |
3.4.1 家庭结构 | 第48-49页 |
3.4.2 家庭成员间关系 | 第49页 |
3.4.3 家庭经济状况 | 第49页 |
3.4.4 家庭生活方式 | 第49-50页 |
第四章 社会转型期未成年人价值观家庭教育实现的对策及建议 | 第50-56页 |
4.1 建设社区家庭信息中心 | 第50-52页 |
4.1.1 建立健全管理机构 | 第51页 |
4.1.2 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 | 第51页 |
4.1.3 完善评估机制,加强监督 | 第51页 |
4.1.4 争取政策扶持,增加投入 | 第51-52页 |
4.2 构建家庭“防火墙” | 第52页 |
4.2.1 净化未成年人家庭教育外部环境 | 第52页 |
4.2.2 建立家庭异动监控机制 | 第52页 |
4.3 结合实际,加强指导 | 第52-54页 |
4.3.1 独生子女教育 | 第52-53页 |
4.3.2 个体工商业子女教育 | 第53页 |
4.3.3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 | 第53页 |
4.3.4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 | 第53-54页 |
4.4 塑造理想家长形象 | 第54-55页 |
4.4.1 自主学习更新观念 | 第54页 |
4.4.2 强化教育意识 | 第54-55页 |
4.5 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 第55-56页 |
4.5.1 良好的情感环境 | 第55页 |
4.5.2 良好的教育环境 | 第55-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一) | 第60-64页 |
附录(二) | 第64-65页 |
附录(三) | 第65-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67-68页 |
后记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