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一、 绪论 | 第7-19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 工作场所学习适应了时代发展要求 | 第7页 |
2. 工作场所学习需要适切的课程资源作支撑 | 第7-8页 |
3. 信息化微型课程与工作场所学习具有内在契合性 | 第8页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10页 |
1.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三) 研究综述 | 第10-16页 |
1. 工作场所学习的相关探讨 | 第10-13页 |
2. 信息化微型课程相关探讨 | 第13-15页 |
3. 已有研究的启示 | 第15-16页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五)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1. 工作场所学习 | 第17-18页 |
2. 微型课程 | 第18-19页 |
二、 工作场所学习和信息化微型课程的内在关联 | 第19-24页 |
(一) 工作场所学习中课程存在的合法性 | 第19-20页 |
(二) 工作场所学习与信息化微型课程的契合性 | 第20-22页 |
1. 显著的时代性特征 | 第20-21页 |
2. 紧密围绕实际情境 | 第21页 |
3. 共同关注隐性知识 | 第21-22页 |
(三) 信息化微型课程在工作场所学习中能发挥的作用 | 第22-24页 |
1. 弥补概念知识的缺失,使学习内容具有全面性 | 第22页 |
2. 降低获取知识的难度,提高组织内的民主水平 | 第22-23页 |
3. 促进隐性知识的外显,提升组织知识管理能力 | 第23-24页 |
三、 基于工作场所学习的信息化微型课程开发问卷调查 | 第24-44页 |
(一) 问卷的设计与编制 | 第24-25页 |
(二)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25页 |
(三) 问卷的检验 | 第25-27页 |
1. 鉴别度检验 | 第25-27页 |
2. 信度检验 | 第27页 |
(四) 调查结果的分析 | 第27-44页 |
1. 调查对象的总体描述 | 第27-28页 |
2. 认知维度 | 第28-32页 |
3. 开发维度 | 第32-41页 |
4. 应用维度 | 第41-44页 |
四、 基于工作场所学习的信息化微型课程开发策略 | 第44-54页 |
(一) 课程认知:促进正确课程学习认知的形成 | 第44-45页 |
1. 正确认识工作场所学习,为其开展提供相应支持 | 第44-45页 |
2. 广泛宣传信息化微型课程,为其开发做好充分铺垫 | 第45页 |
(二) 开发理念:转变传统的课程开发理念和模式 | 第45-47页 |
1. 树立生态化的课程开发理念,促使信息化微型课程融入学习 | 第46页 |
2. 改变预设性的课程开发模式,建立基于技术的微型课程体系 | 第46-47页 |
(三) 开发目的:动态适应工作场所中的课程需求 | 第47-49页 |
1. 做好对工作情境的记录和分析 | 第47-48页 |
2. 准确甄别学习过程中的课程需求 | 第48页 |
3. 将课程需求转化为微型课程开发目标 | 第48-49页 |
(四) 开发主体:协同合作并构建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 第49-50页 |
1. 建立多元化主体参与微型课程开发的渠道 | 第49-50页 |
2. 利用多方优势资源完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 第50页 |
(五) 课程内容:优化内容的选择与实现形式 | 第50-52页 |
1. 紧密围绕具体的工作问题构建微型课程内容 | 第51-52页 |
2. 灵活选择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和呈现形式 | 第52页 |
(六) 课程平台:搭建兼容性管理平台并做好课程维护 | 第52-54页 |
1. 借鉴主流技术建立具有兼容性的课程平台 | 第53页 |
2. 借助管理平台做好课程的后期维护与更新 | 第53-54页 |
五、 基于工作场所学习的信息化微型课程评价标准 | 第54-58页 |
(一) 评价标准概述 | 第55-56页 |
(二) 评价标准的具体指标 | 第56-58页 |
1. 课程规范 | 第56-57页 |
2. 课程内容 | 第57页 |
3. 教学设计 | 第57-58页 |
4. 技术支撑 | 第58页 |
六、 研究总结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附录 | 第63-65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