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二、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一) 研究的目的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1页 |
(二) 访谈法 | 第11-12页 |
(三) 文本分析法 | 第12页 |
(四) 问卷调查法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3-20页 |
一、 隐性课程的起源、概念和内涵 | 第13-15页 |
(一) 隐性课程的起源 | 第13页 |
(二) 隐性课程的概念和内涵 | 第13-15页 |
二、 化学隐性课程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一) 化学隐性课程的定义 | 第15页 |
(二) 化学隐性课程的特点 | 第15-17页 |
三、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一)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7-18页 |
(二) 元认知理论 | 第18-19页 |
(三)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 第19-20页 |
第三章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隐性课程因素分析 | 第20-32页 |
一、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典型的隐性课程因素 | 第20-29页 |
(一) 化学概念的命名中的隐性课程因素 | 第20页 |
(二) 化学方程式中的隐性课程因素 | 第20-21页 |
(三) 化学实验中的隐性课程因素 | 第21-22页 |
(四) 化学原理中的隐性课程因素 | 第22-23页 |
(五) 化学史中的隐性课程因素 | 第23-26页 |
(六) 插图中的隐性课程因素 | 第26-27页 |
(七) 习题中的隐性课程因素 | 第27-28页 |
(八) 科学视野中的隐性课程因素 | 第28页 |
(九) 思考与交流中的隐性课程因素 | 第28-29页 |
二、 化学隐性课程的功能 | 第29-32页 |
(一) 化学隐性课程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 第29页 |
(二) 化学隐性课程对学生审美观的培养 | 第29-30页 |
(三) 化学隐性课程对学生智力的培养 | 第30页 |
(四) 化学隐性课程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 第30-31页 |
(五) 化学隐性课程对学生德育的培养 | 第31-32页 |
第四章 高中化学隐性课程相关因素调查分析 | 第32-38页 |
一、 问卷调查的目的 | 第32页 |
二、 调查对象及内容 | 第32页 |
(一) 调查对象 | 第32页 |
(二) 问卷(见附录 1) | 第32页 |
(三) 调查方式 | 第32页 |
(四) 问卷设计思想 | 第32页 |
三、 调查的结果分析 | 第32-38页 |
(一) 问卷统计 | 第32-33页 |
(二) 结果分析 | 第33-38页 |
第五章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 | 第38-47页 |
一、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隐性课程开发的原则 | 第38-39页 |
(一) 因材施教原则 | 第38页 |
(二) 潜移默化原则 | 第38页 |
(三) 重视显、隐性课程的衔接 | 第38-39页 |
二、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隐性课程开发的策略 | 第39-47页 |
(一) 教师对教材中的隐性课程的开发 | 第39-44页 |
(二) 学生自主开发隐性课程对显性课程的积极作用以促进自身显性知识的建构 | 第44页 |
(三) 建立评价体系 | 第44-4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7-48页 |
注释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附录 | 第51-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