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近代、现代语法论文

“V1什么,(就)V2什么”构式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目录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7-12页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第7-8页
    第二节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第8-11页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1-12页
第二章 本文的理论背景及构式鉴定第12-18页
    第一节 构式语法理论概述第12-14页
        一、Goldberg构式语法理论的基本观点第12-13页
        二、国内对构式语法理论的评介和应用第13-14页
    第二节 “V_1什么, (就)V_2什么”是一个构式第14-18页
        一、标准构式的判定条件第14-16页
        二、“V_1什么, (就)V_2什么”的构式身份鉴定第16-18页
第三章 “V_1什么, (就)V_2什么”构式的句法分析第18-41页
    第一节 构式前段与构式后段的组配第18-19页
    第二节 构式的主语第19-22页
        一、构式前段和构式后段主语的异同第19-20页
        二、构式前段和构式后段主语的隐现第20-22页
    第三节 构式中的“就”第22页
    第四节 构式中的常项“什么”第22-25页
        一、“什么”的形式第22-23页
        二、“什么”的用法第23-25页
    第五节 构式中的变项V第25-41页
        一、V的形式第25-27页
        二、V_1的特点第27-33页
        三、V_2的特点第33-39页
        四、V_1与V_2数量上的对应关系第39-41页
第四章 “V_1什么, (就)V_2什么”构式相关语义问题考察第41-55页
    第一节 “V_1什么, (就)V_2什么”的构式义第41-42页
    第二节 构式前段与构式后段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第42-45页
        一、前后段之间是假设条件关系第43页
        二、前后段之间是充足条件关系第43-44页
        三、前后段之间是必要条件关系第44页
        四、前后段之间是周遍条件关系第44-45页
    第三节 构式前段与构式后段的语义配合第45-50页
        一、甲类构式前后段的语义配合第45-46页
        二、乙类构式前后段的语义配合第46-49页
        三、丙类构式前后段的语义配合第49-50页
    第四节 “V_1什么, (就)V_2什么”构式与词项的互动第50-55页
        一、构式对V的压制第50-52页
        二、词项对构式的反作用第52-55页
第五章 “V_1什么, (就)V_2什么”构式的整体功能第55-66页
    第一节 “V_1什么, (就)V_2什么”的句法功能第55-58页
        一、独立成句第55页
        二、充当复句的分句第55-56页
        三、充当句法成分第56-58页
    第二节 “V_1什么, (就)V_2什么”的语言组织功能第58-64页
        一、构式的链接功能第58-62页
        二、构式的衔接功能第62-64页
    第三节 “V_1什么, (就)V_2什么”的语用功能第64-66页
        一、构式的描述功能第64页
        二、构式的夸饰功能第64-66页
结语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2页
后记第72-73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是X,而是Y”句式研究
下一篇:现代汉语存在句句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