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3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8页 |
一、 学术研究需要 | 第8页 |
二、 个人研究兴趣 | 第8页 |
三、 客观条件便利 | 第8页 |
第二节 学术界研究概况 | 第8-9页 |
第三节 学术界研究述评 | 第9-13页 |
一、 联大人编写的史料和回忆录 | 第9-10页 |
二、 后人对西南联大的研究 | 第10-11页 |
三、 《今日评论》作者的文集和著作 | 第11页 |
四、 总结 | 第11-13页 |
第二章 西南联大的报刊活动与《今日评论》 | 第13-29页 |
第一节 西南联大的报刊活动 | 第13-14页 |
第二节 《今日评论》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 第14-17页 |
一、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 第15-16页 |
二、 抗日战争时期的云南 | 第16-17页 |
第三节 《今日评论》概况 | 第17-23页 |
一、 创办过程 | 第17-18页 |
二、 刊物类型及资金来源 | 第18-19页 |
三、 发行渠道及传播范围 | 第19-21页 |
四、 主编钱端升其人 | 第21页 |
五、 停办及原因探究 | 第21-23页 |
第四节 《今日评论》的作者群 | 第23-29页 |
一、 清华是主要贡献地 | 第23-24页 |
二、 西南联大是平台提供者 | 第24-28页 |
(一) 自由民主氛围的鼓励 | 第25页 |
(二) 与国民党教育专制的斗争 | 第25-26页 |
(三) 艰苦朴素环境的磨炼 | 第26-28页 |
三、 主要编辑和作者 | 第28-29页 |
第三章 《今日评论》的内容研究 | 第29-60页 |
第一节 对民主政治的追求 | 第29-42页 |
一、 民主政治观念在近代中国的产生与发展 | 第29-30页 |
二、 《今日评论》对中国民主政治的讨论 | 第30-35页 |
(一) 民主 | 第30-33页 |
(二) 法治 | 第33-35页 |
三、 《今日评论》与抗战时期民主政治运动的高潮与沉寂 | 第35-42页 |
(一) 此次民主政治运动始末 | 第36-37页 |
(二) 《今日评论》在此次民主政治运动中的表现 | 第37-42页 |
第二节 对经济建设发展的探讨 | 第42-53页 |
一、 抗战相持阶段全国的经济状况 | 第43页 |
二、 抗战相持阶段云南省的经济状况 | 第43-45页 |
三、 《今日评论》对经济政策与建设的讨论 | 第45-53页 |
(一) 认清当前形势,切忌冲动盲目 | 第45-47页 |
(二) 对国家工业化发展的讨论 | 第47-49页 |
(三) 关于西南工业发展的讨论 | 第49-51页 |
(四) 关于统制经济的讨论 | 第51-53页 |
第三节 对外交政策的观察 | 第53-60页 |
一、 抗战相持阶段的国际形势及中国外交状况 | 第53-54页 |
二、 《今日评论》对国际形势的言论和看法 | 第54-57页 |
(一) 欧战爆发 | 第54-55页 |
(二) 德意日三国同盟确立 | 第55-57页 |
三、 《今日评论》对中日、中美关系的言论 | 第57-60页 |
(一) 日本 | 第57-58页 |
(二) 美国 | 第58-60页 |
第四章 《今日评论》的价值及影响 | 第60-66页 |
第一节 了解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要窗口 | 第60-61页 |
第二节 部分观点的前瞻性和先进性 | 第61-64页 |
一、 政治 | 第61-63页 |
二、 经济 | 第63页 |
三、 外交 | 第63-64页 |
第三节 缺点及局限性 | 第64-66页 |
结语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