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11-17页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1-12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1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三) 研究述评 | 第15-16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6页 |
(二) 问卷调查法 | 第16-17页 |
第一章 城市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与内在关联 | 第17-25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一) 城市精神 | 第17页 |
(二)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 第17-18页 |
(三) 城市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 第18页 |
二、城市精神的纵向探寻和横向考量 | 第18-22页 |
(一) 城市精神的纵向探寻 | 第18-20页 |
(二) 城市精神的横向考量 | 第20-22页 |
三、城市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与内在关联 | 第22-25页 |
(一) 城市精神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依据 | 第22-23页 |
(二) 城市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城市精神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 第25-33页 |
一、城市精神的个体功能 | 第26-30页 |
(一) 对市民理想信念的导向作用 | 第26页 |
(二) 凝聚城市各方力量 | 第26-27页 |
(三) 保证市民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高度统一 | 第27-28页 |
(四) 提高市民思想道德素质 | 第28页 |
(五) 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 第28页 |
(六) 激发市民谋求个人与城市共同发展的奋斗精神 | 第28-29页 |
(七) 优化市民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 | 第29页 |
(八) 促进市民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的自我约束 | 第29-30页 |
二、城市精神的社会功能 | 第30-33页 |
(一) 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 第30页 |
(二) 推动城市文化繁荣发展 | 第30-31页 |
(三) 推进城市社会民主法治化 | 第31页 |
(四) 助推城市经济发展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城市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调查及分析 | 第33-47页 |
一、南宁市城市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基本调查情况 | 第33-35页 |
(一) 南宁市城市精神的研究背景 | 第33-34页 |
(二) 调查的目的 | 第34页 |
(三)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34-35页 |
(四) 调查问卷的回收情况 | 第35页 |
二、城市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现状 | 第35-40页 |
(一) 城市精神宣传和教育的效果令人担忧 | 第36-37页 |
(二) 市民对城市精神的关注度还比较低 | 第37-38页 |
(三) 对于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的作用得到充分肯定 | 第38页 |
(四) 城市精神并未真正融入市民生活 | 第38-39页 |
(五) 部分市民还未真正认识到培育城市精神的重要性 | 第39-40页 |
三、存在的问题 | 第40-43页 |
(一) 城市精神的宣传和培育停留在浅层次 | 第40-41页 |
(二) 重城市物质文化建设轻城市精神文化建设 | 第41-42页 |
(三) 大多数市民对城市精神的功能认识过于狭窄 | 第42页 |
(四) 城市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受到文化和舆论环境的压力 | 第42-43页 |
四、影响城市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主要原因分析 | 第43-47页 |
(一) 城市管理者对城市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重视不够 | 第43-45页 |
(二) 市民自身素质水平不够高 | 第45页 |
(三) 社会环境综合影响城市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发挥城市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对策与建议 | 第47-62页 |
一、提升城市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 | 第47-50页 |
(一) 提高城市管理者对城市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重要性认识 | 第47-48页 |
(二) 发挥各级党委、政府的组织和导向作用 | 第48页 |
(三) 提高城市管理者在城市精神培育过程中攻坚克难的能力 | 第48-49页 |
(四)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广泛性和稳定性 | 第49-50页 |
二、提高市民对城市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价值认同 | 第50-52页 |
(一) 注重对城市精神历史根源的探寻,增进文化共识 | 第50-51页 |
(二) 注重对城市精神育人功能的诠释,增强价值认同 | 第51页 |
(三) 注重对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升,满足精神需求 | 第51-52页 |
三、合理运用大众传播载体,扩大城市精神的宣传效应 | 第52-54页 |
(一) 运用地方主流媒体,兼顾大众化与地方特色 | 第52-53页 |
(二) 掌握网络新媒介,增强城市精神的时代感 | 第53-54页 |
四、整合和优化文化载体,创设融入条件 | 第54-58页 |
(一) 让“城市精神”走进校园,培养学生责任与担当的意识 | 第55-56页 |
(二) 让“城市精神”走进家庭,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文化环境 | 第56页 |
(三) 让“城市精神”走进社区,营造更富活力的社区文化环境 | 第56-58页 |
五、运用多种多样的活动载体,丰富城市精神的教育形式 | 第58-59页 |
(一) 精心设计主题教育活动,推动城市精神深入民心 | 第58页 |
(二) 大力创建学术交流平台,追踪城市精神最新动态 | 第58-59页 |
(三) 制作城市精神文化宣传片,增强城市文化竞争力 | 第59页 |
六、坚持教育方法多样化,强化城市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渗透力 | 第59-62页 |
(一) 运用典型教育法,扩大品格影响力 | 第59-60页 |
(二) 运用实践教育法,推动“知、情、意、信、行”的统一 | 第60页 |
(三) 运用因材施教法,提高教育针对性 | 第60-61页 |
(四) 注重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提高学习主动性 | 第61-62页 |
结语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附录 | 第68-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