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5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1页 |
(二)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3页 |
(四) 研究的创新与价值 | 第13-15页 |
一、云南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第15-24页 |
(一) 是建立覆盖人民群众档案资源体系的必然要求 | 第15页 |
(二) 是云南省档案部门的职责和历史使命 | 第15-17页 |
(三) 是永久保护和传承云南各少数民族共同记忆的迫切需要 | 第17-18页 |
(四) 是提高具有边疆民族特色档案事业质量和水平的重要途径 | 第18-19页 |
(五) 是促进我省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 第19-20页 |
(六) 是加快我省少数民族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 第20-24页 |
1. 经济方面 | 第20-21页 |
2. 文化方面 | 第21-23页 |
3. 社会方面 | 第23-24页 |
二、云南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的战略目标 | 第24-29页 |
(一) 实现打造少数民族档案文化品牌的新目标 | 第24页 |
(二) 初步构建具有边疆民族特色的档案资源体系 | 第24-25页 |
(三) 探索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 第25-29页 |
1. 创新档案收(征)集方式 | 第25-26页 |
2. 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方法 | 第26页 |
3. 推动少数民族特色馆藏建设,不断改善馆藏结构 | 第26-27页 |
4. 主动建档,加快少数民族档案资源的抢救保护 | 第27页 |
5. 探索少数民族档案管理多元一体格局 | 第27-28页 |
6. 建设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利用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维护 | 第28页 |
7. 探索实施边疆少数民族记忆工程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 第28-29页 |
三、云南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的原则和方法 | 第29-32页 |
(一) 原则 | 第29-30页 |
1. 优先抢救保护原则 | 第29页 |
2. 紧扣特色、突出重点原则 | 第29-30页 |
3. 整体推进、稳步实施原则 | 第30页 |
4. 抢救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原则 | 第30页 |
(二) 方法 | 第30-32页 |
1. 实地调研,广泛收集各类信息 | 第30-31页 |
2. 深度访谈,挖掘档案信息深厚底蕴 | 第31页 |
3. 加强采集和记录,及时抢救保护少数民族档案资源 | 第31页 |
4. 重视少数民族档案价值鉴定,及时整理、编研、公布档案资源 | 第31-32页 |
5. 加强合作与交流,创新档案管理培训的模式 | 第32页 |
四、云南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 第32-38页 |
(一) 成功经验 | 第32-36页 |
1. 建立少数民族档案资源专门数据库 | 第32-33页 |
2. 建立品牌普洱茶档案 | 第33页 |
3. 建设云南15个独有少数民族多媒体资源库 | 第33页 |
4. 开展少数民族档案资源的信息化建设 | 第33-35页 |
5. 学习新加坡档案工作的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 | 第35-36页 |
(二) 不足之处 | 第36-38页 |
1. 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分散,馆藏不够丰富 | 第36页 |
2. 档案资源结构组成失衡,门类单一 | 第36-37页 |
3. 缺乏档案资源建设的科学方法 | 第37页 |
4. 民族档案公共服务主体和方式较为单一 | 第37-38页 |
五、加快建立系统完善、具有边疆民族特色的档案资源体系 | 第38-42页 |
(一) 积极开展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抢救保护工作 | 第38页 |
(二) 科学构建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的保护传承体系 | 第38-39页 |
(三) 加大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力度 | 第39页 |
(四) 突出抓好民族地区特色产业、支柱产业的建档工作 | 第39-40页 |
(五) 继续推进以普洱茶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档案资源建设工作 | 第40页 |
(六) 把档案资源转化为档案产品,打造民族档案文化的精品力作 | 第40-42页 |
结束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