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2页 |
1.1 选题的背景 | 第9页 |
1.2 选题的依据 | 第9-11页 |
1.2.1 研究职业倦怠的重要性 | 第9-11页 |
1.2.2 中学体育教师对学生发展的积极作用 | 第11页 |
1.3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2.1 教师职业倦怠定义的界定 | 第14-15页 |
2.1.1 对于教师职业倦怠定义的研究 | 第15页 |
2.2 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 | 第15-16页 |
2.2.1 情绪衰竭 | 第15-16页 |
2.2.2 人格解体 | 第16页 |
2.2.3 低的个人成就感 | 第16页 |
2.3 国外对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2.3.1 国外对职业倦怠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6-17页 |
2.3.1.1 临床学 | 第17页 |
2.3.1.2 社会心理学 | 第17页 |
2.3.1.3 组织理论 | 第17页 |
2.3.1.4 社会历史学 | 第17页 |
2.3.2 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 | 第17-18页 |
2.3.2.1 社会根源 | 第18页 |
2.3.2.2 组织根源 | 第18页 |
2.3.2.3 个人根源 | 第18页 |
2.4 国内对职业倦怠研究的动态和现状 | 第18-24页 |
2.4.1 国内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 | 第19-20页 |
2.4.2 国内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模型 | 第20-21页 |
2.4.3 教师职业倦怠的测量 | 第21-22页 |
2.4.4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分析 | 第22-24页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4-27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4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24页 |
3.2.2 问卷调查法 | 第24-26页 |
3.2.3 实地考察法 | 第26页 |
3.2.4 逻辑分析法 | 第26页 |
3.2.5 数理统计法 | 第26-27页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7-47页 |
4.1 云南省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分析 | 第27-40页 |
4.1.1 不同性别云南省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差异比较 | 第27-28页 |
4.1.2 不同年龄云南省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差异比较 | 第28-32页 |
4.1.3 不同职称云南省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差异比较 | 第32-33页 |
4.1.4 不同地域云南省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差异比较 | 第33-36页 |
4.1.5 不同家庭云南省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差异比较 | 第36-38页 |
4.1.6 不同经济情况云南省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差异比较 | 第38-40页 |
4.2 影响云南省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因素分析 | 第40-47页 |
4.2.1 主要因素总方差量表分析 | 第40-42页 |
4.2.2 主要因子的分析 | 第42-43页 |
4.2.3 主要因子贡献度分析 | 第43-4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7-50页 |
5.1 结论 | 第47-49页 |
5.1.1 云南省中学体育教师情感衰竭维度的分析 | 第47页 |
5.1.2 云南省中学体育教师去个性化维度的分析 | 第47-48页 |
5.1.3 云南省中学体育教师个人成就感维度的分析 | 第48页 |
5.1.4 影响云南省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主客观因素分析 | 第48-49页 |
5.2 建议 | 第49-50页 |
5.2.1 缓解云南省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建议 | 第49页 |
5.2.2 调控学校环境中的不利因素,缓解职业倦患 | 第49-50页 |
第六章 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附录 | 第53-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士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