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潘德舆诗学思想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目录第5-7页
绪论第7-11页
第一章 诗学思想的取向—潘德舆的复古与宗唐第11-23页
    第一节 复归传统第11-16页
        一、 复古取向的背景第12-13页
        二、 复古与诗坛流弊第13-15页
        三、 复古的诗论特点第15-16页
    第二节 唐宋诗歌观第16-19页
        一、 清代诗坛,唐宋之争第17-18页
        二、 唐宋诗歌,平实视之第18-19页
    第三节 宗唐的诗学取向第19-22页
        一、 宗唐的创作实践第19-21页
        二、 宗唐的师法态度第21-22页
    小结第22-23页
第二章 诗歌功能的回归—潘德舆的诗歌功用论第23-33页
    第一节 以“人品论”为中心的政教观第23-27页
        一、 先观人品,以定诗品第24-25页
        二、 人品之高,忠君爱国第25-27页
    第二节 以“性情论”为中心的诗教观第27-31页
        一、 性情优先,须受约束第27-29页
        二、 性情标准:“柔惠且直”第29-30页
        三、 “柔惠”固好,“直”尤为贵第30-31页
    小结第31-33页
第三章 诗歌艺术的追求—潘德舆的“质实”、“厚”、“意格”第33-47页
    第一节 “质实说”—潘德舆诗学审美思想的基础第33-37页
        一、 诗贵“质实”第33-35页
        二、 “质实”目的第35-37页
    第二节 “厚”的审美旨趣第37-40页
        一、 深厚情感,婉转表现第37-38页
        二、 “厚”为标准,评判“真”、“率”第38-40页
    第三节 “意格”—立意与格调上的追求第40-45页
        一、 “意格”理论的提出第40-41页
        二、 “四种高妙”归于“意”第41-43页
        三、 “淡雅浑大”判风格第43-44页
        四、 “意格”理论寓新意第44-45页
    小结第45-47页
第四章 诗人素养的提升—潘德舆的“师古”、“师法”、“学问”第47-57页
    第一节 入门须正—师古论第47-50页
        一、 师古前提:明辨雅俗第47-48页
        二、 师古之法,自我作古第48-50页
    第二节 拾级而上—师法论第50-53页
        一、 师法之道,循序渐进第50-51页
        二、 学诗三境,由浅入深第51-53页
    第三节 诗才关书—学问论第53-56页
        一、 重视学问,不掩性情第53-55页
        二、 领悟所学,方可入诗第55-56页
    小结第56-57页
第五章 诗艺技法的探究—潘德舆的诗歌批点中的诗法与诗思第57-68页
    第一节 句法论—句法三境:清、厚、化第58-59页
    第二节 篇法论第59-63页
        一、 “名句”不强求第59-60页
        二、 起句求“神运”第60-62页
        三、 佳篇多“转折”第62-63页
    第三节 诗歌批点中的诗思—对严羽、王士禛诗学的批判接受第63-67页
        一、 对“不涉理路,不落言荃”之说的批驳第63-64页
        二、 “意兴”与“苦思”—对“妙悟说”的接受第64-67页
    小结第67-68页
结语第68-70页
致谢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6页
附录一: 近代文人评述潘德舆诗学语摘要第76-78页
附录二: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相同的母题,不同的表述--圣野、林焕彰儿童诗比较研究
下一篇:从物象到意象—张爱玲四十年代小说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