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僵尸企业的含义 | 第12页 |
1.2.2 僵尸企业的成因 | 第12-13页 |
1.2.3 僵尸企业的影响 | 第13-14页 |
1.2.4 僵尸企业的治理 | 第14-15页 |
1.2.5 简要评价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2章 僵尸企业的界定 | 第19-27页 |
2.1 僵尸企业界定方法 | 第19-22页 |
2.1.1 国务院法 | 第19页 |
2.1.2 FN—CHK法 | 第19-20页 |
2.1.3 实际利润法 | 第20页 |
2.1.4 过度借贷法 | 第20-22页 |
2.2 钛白粉行业僵尸企业界定 | 第22-27页 |
第3章 僵尸企业退出路径相关理论 | 第27-32页 |
3.1 退出路径的含义 | 第27页 |
3.2 退出路径的分类 | 第27-29页 |
3.2.1 持续经营退出路径 | 第27-28页 |
3.2.2 终止经营退出路径 | 第28-29页 |
3.3 退出路径选择依据 | 第29-30页 |
3.3.1 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 第29页 |
3.3.2 财务困境严重程度 | 第29-30页 |
3.3.3 重建希望 | 第30页 |
3.3.4 维护社会稳定的考虑 | 第30页 |
3.4 退出路径选择方案 | 第30-32页 |
第4章 中核钛白僵尸化退出路径选择失败的系统分析 | 第32-41页 |
4.1 企业简介及僵化程度分析 | 第32-34页 |
4.1.1 中核钛白简介 | 第32-33页 |
4.1.2 僵化程度分析 | 第33-34页 |
4.2 与金浦集团并购重组 | 第34-37页 |
4.2.1 金浦集团简介 | 第34-35页 |
4.2.2 并购重组方案简介 | 第35页 |
4.2.3 并购重组路径选择依据 | 第35-37页 |
4.2.4 并购重组计划未实施原因 | 第37页 |
4.3 经东佳集团托管经营 | 第37-41页 |
4.3.1 东佳集团简介 | 第37页 |
4.3.2 托管经营方案简介 | 第37-38页 |
4.3.3 托管经营路径选择依据 | 第38-39页 |
4.3.4 托管经营失败原因 | 第39-41页 |
第5章 中核钛白僵尸化退出路径选择成功的系统分析 | 第41-50页 |
5.1 破产重整历程 | 第41页 |
5.2 金星钛白简介 | 第41-42页 |
5.3 破产重整计划 | 第42-43页 |
5.3.1 出资人权益调整 | 第42页 |
5.3.2 债权受偿 | 第42页 |
5.3.3 持续经营 | 第42-43页 |
5.4 破产重整路径选择依据 | 第43-45页 |
5.4.1 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 | 第43页 |
5.4.2 陷入财务破产界限 | 第43-44页 |
5.4.3 具有重整经济价值 | 第44-45页 |
5.4.4 具有重整社会效益 | 第45页 |
5.5 破产重整效果 | 第45-50页 |
5.5.1 经济效益分析 | 第46-48页 |
5.5.2 社会效益分析 | 第48-50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启示 | 第50-54页 |
6.1 案例研究结论 | 第50-52页 |
6.2 启示 | 第52-53页 |
6.2.1 “托管+重整+重组”方式有效拯救僵尸企业 | 第52页 |
6.2.2 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合适退出路径 | 第52页 |
6.2.3 提前掌握相关动态降低政策审批风险 | 第52-53页 |
6.2.4 优先选择管理先进的同业公司作为重组方 | 第53页 |
6.3 研究局限性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