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盾构施工对地表和上部结构物沉降变形的影响 | 第9-11页 |
1.2.2 施工阶段和运营阶段沉降变形监测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沉降控制的相应对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第2章 依托工程概况 | 第13-16页 |
2.1 展览中心站工程 | 第13页 |
2.2 昆明火车站站~展览中心站区间工程 | 第13-14页 |
2.3 环城南路站~昆明火车站站区间工程 | 第14-15页 |
2.4 塘子巷站~环城南路站区间工程 | 第15-16页 |
第3章 工程地质条件 | 第16-21页 |
3.1 地形地貌及气象概况 | 第16页 |
3.2 地层岩性 | 第16-18页 |
3.3 土层的主要力学参数及建议值 | 第18-20页 |
3.4 地质构造及地震 | 第20页 |
3.5 水文地质 | 第20页 |
3.5.1 昆明火车站~展览中心站区间 | 第20页 |
3.5.2 环城南路站~昆明火车站区间 | 第20页 |
3.5.3 塘子巷站~环城南路站区间 | 第20页 |
3.6 特殊地质及不良地质 | 第20-21页 |
第4章 工程难点 | 第21-25页 |
4.1 地下连续墙施工是本工程的难点 | 第21页 |
4.2 基坑土方开挖和钢支撑架设是保证本工程安全的关键节点 | 第21页 |
4.3 盾构施工是本工程的重难点 | 第21-23页 |
4.4 确保工期是本工程难点 | 第23-25页 |
第5章 旋挖钻机泥浆护壁法施作咬合桩 | 第25-38页 |
5.1 施作特点 | 第25页 |
5.2 适用范围 | 第25-26页 |
5.3 施工工艺 | 第26页 |
5.4 工艺操作具体方法 | 第26-33页 |
5.5 质量保证措施 | 第33-36页 |
5.5.1 质量检验标准 | 第33-34页 |
5.5.2 控制测量 | 第34-35页 |
5.5.3 施工测量及试验检验 | 第35页 |
5.5.4 桩的垂直度及混凝土质量控制 | 第35-36页 |
5.6 工程实例 | 第36-38页 |
第6章 环~昆区间施工关键技术 | 第38-54页 |
6.1 环~昆区间工程概况 | 第38-39页 |
6.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39-43页 |
6.3 施工方法及参数设置 | 第43-49页 |
6.3.1 沉降控制 | 第43-44页 |
6.3.2 盾构施工参数 | 第44-49页 |
6.4 施工组织 | 第49-54页 |
6.4.1 下穿重大建构筑物前 | 第49-51页 |
6.4.2 下穿重大建(构)筑物期间 | 第51-52页 |
6.4.3 下穿重大建(构)筑物后 | 第52-54页 |
第7章 下穿昆明火车站施工技术 | 第54-82页 |
7.1 工程概况 | 第54-55页 |
7.2 盾构下穿施工要点分析 | 第55-56页 |
7.2.1 盾构掘进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分析 | 第55页 |
7.2.2 盾构掘进施工对火车站沉降影响分析 | 第55-56页 |
7.3 盾构下穿昆明火车站施工技术 | 第56-64页 |
7.3.1 既有股道的保护措施 | 第56-58页 |
7.3.2 盾构下穿昆明火车站施工总体筹划及施工流程 | 第58-60页 |
7.3.3 盾构机 | 第60-61页 |
7.3.4 施工组织 | 第61-64页 |
7.4 盾构施工参数 | 第64-68页 |
7.4.1 土压力 | 第65页 |
7.4.2 出土量 | 第65页 |
7.4.3 同步注浆控制 | 第65-66页 |
7.4.4 二次注浆 | 第66页 |
7.4.5 刀盘扭矩、转速和推力 | 第66页 |
7.4.6 掘进速度 | 第66页 |
7.4.7 纠偏 | 第66-67页 |
7.4.8 盾尾防漏 | 第67页 |
7.4.9 土体改良 | 第67-68页 |
7.5 技术加强措施 | 第68-69页 |
7.5.1 参数补强 | 第68页 |
7.5.2 下穿昆明火车站沉降控制 | 第68-69页 |
7.6 盾构近距离通过建(构)物措施 | 第69-82页 |
7.6.1 无柱雨棚桩基 | 第69-71页 |
7.6.2 出站通道 | 第71-73页 |
7.6.3 盾构近距离通过昆明站北广场建筑 | 第73-82页 |
第8章 近距离重叠隧道盾构施工技术 | 第82-90页 |
8.1 环~昆区间重叠隧道介绍 | 第82-83页 |
8.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83-85页 |
8.3 施工方法及参数 | 第85-90页 |
第9章 施工效果监测 | 第90-108页 |
9.1 监测目的 | 第90页 |
9.2 监测内容 | 第90-91页 |
9.3 监测点布置 | 第91-95页 |
9.4 监测日制及要求 | 第95-96页 |
9.5 监测结果分析 | 第96-108页 |
9.5.1 监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信息反馈 | 第96-98页 |
9.5.2 监测结果及分析 | 第98-108页 |
结论及建议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