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龙隧道塌方变形分析及处置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围岩稳定性研究 | 第11-12页 |
1.2.2 隧道大变形研究 | 第12-13页 |
1.2.3 围岩渐进性破坏研究 | 第13页 |
1.3 课题依托工程背景 | 第13-16页 |
1.3.1 工程地质概况 | 第13-15页 |
1.3.2 洞口支护参数概况 | 第15页 |
1.3.3 洞身段支护参数概况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1 软弱围岩破坏规律分析 | 第17页 |
1.4.2 新龙隧道大变形特点及成因分析 | 第17页 |
1.4.3 塌方对围岩及支护结构影响分析 | 第17页 |
1.4.4 新龙隧道塌方处置方案分析 | 第17页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2章 软弱围岩破坏分析 | 第19-35页 |
2.1 基于FLAC~(3D)模拟的围岩破坏模型 | 第19-20页 |
2.1.1 FLAC~(3D)数值模拟方法 | 第19页 |
2.1.2 岩体本构模型 | 第19-20页 |
2.1.3 岩体参数分布模型 | 第20页 |
2.1.4 岩体单元参数赋值 | 第20页 |
2.2 围岩破坏影响因素分析 | 第20-28页 |
2.2.1 地质条件影响分析 | 第21-24页 |
2.2.2 隧道埋深影响分析 | 第24-25页 |
2.2.3 隧道断面影响分析 | 第25-27页 |
2.2.4 施工影响分析 | 第27-28页 |
2.3 软弱围岩破坏发展过程模拟 | 第28-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新龙隧道大变形特点及成因分析 | 第35-40页 |
3.1 变形发展过程 | 第35-36页 |
3.2 隧道断面变形分析 | 第36-38页 |
3.3 隧道大变形诱因分析 | 第38-39页 |
3.3.1 地质原因分析 | 第38页 |
3.3.2 施工原因分析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塌方对围岩及隧道影响分析 | 第40-51页 |
4.1 模拟方法 | 第40页 |
4.2 坍塌作用模拟及影响分析 | 第40-49页 |
4.2.1 松动区位置影响分析 | 第41-45页 |
4.2.2 松动区规模影响分析 | 第45-48页 |
4.2.3 松动区形态影响分析 | 第48-4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5章 新龙隧道塌方处置方案分析 | 第51-58页 |
5.1 塌方情况及原因分析 | 第51-52页 |
5.2 塌方处置方案 | 第52-53页 |
5.3 塌方处置分析 | 第53-55页 |
5.4 塌方处置方案优化分析 | 第55-57页 |
5.4.1 塌方处置优化思路 | 第55-56页 |
5.4.2 塌方处置方案优化 | 第56-5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8-59页 |
研究结论 | 第58页 |
研究展望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作者简介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