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

城乡统筹视角下的山地城乡空间协同发展论--以涪陵为例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8页
1 绪论第18-46页
    1.1 研究背景第18-24页
        1.1.1 城乡统筹已上升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及地方政策第18-21页
        1.1.2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山地城乡空间发展问题日益突出第21-22页
        1.1.3 从城乡关系的演变视角看山地城乡空间发展亟需进行综合统筹第22-24页
    1.2 作为实证研究的涪陵城乡空间发展概况及问题解析第24-31页
        1.2.1 涪陵城乡范围及区域概况第24-26页
        1.2.2 涪陵城乡空间发展脉络第26-27页
        1.2.3 涪陵城乡空间发展的核心影响因素第27-28页
        1.2.4 涪陵城乡空间发展的问题解析第28-31页
    1.3 相关概念界定第31-35页
        1.3.1 城与乡第31-32页
        1.3.2 城乡空间第32-33页
        1.3.3 城乡统筹第33-35页
        1.3.4 协同发展第35页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35-40页
        1.4.1 国外城乡发展相关理论与实践第35-38页
        1.4.2 国内城乡统筹相关研究第38-39页
        1.4.3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39-40页
    1.5 研究意义、内容、方法与框架第40-45页
        1.5.1 研究意义第40-41页
        1.5.2 研究内容与重点第41-42页
        1.5.3 研究方法第42-43页
        1.5.4 研究框架第43-45页
    1.6 本章小结第45-46页
2 基于城乡统筹的山地城乡空间协同发展理论构建第46-80页
    2.1 城乡统筹的理念与内涵第46-54页
        2.1.1 城乡统筹相关研究梳理第46-51页
        2.1.2 城乡统筹的目标与内涵第51-54页
    2.2 协同发展论及相关研究第54-59页
        2.2.1 协同论的概念及相关研究第54-55页
        2.2.2 协同发展论与相关理论第55-59页
    2.3 协同发展论引导城乡空间统筹发展第59-70页
        2.3.1 城乡空间协同发展的内涵第59-62页
        2.3.2 城乡协同发展:城乡空间发展模式转型的必然选择第62-65页
        2.3.3 城乡空间协同发展的空间选择及发展目标第65-68页
        2.3.4 协同发展论的作用机理第68-70页
    2.4 城乡空间协同发展的路径与核心议题第70-74页
        2.4.1 适应与和谐:城乡生态空间协同发展第70-71页
        2.4.2 集聚与高效:城乡产业空间协同发展第71-72页
        2.4.3 衔接与契合:城乡交通空间协同发展第72-73页
        2.4.4 连接与紧凑:城乡空间结构协同发展第73-74页
    2.5 城乡空间协同发展的原则第74-76页
        2.5.1 整体协同的原则第74-75页
        2.5.2 多层次协同的原则第75页
        2.5.3 主客观统一协同的原则第75-76页
        2.5.4 核心矛盾协同的原则第76页
    2.6 城乡空间协同发展的操作方法第76-78页
        2.6.1 明确协同的主要对象第76-77页
        2.6.2 制定协同的组织策略第77页
        2.6.3 建构协同的保障机制第77-78页
    2.7 本章小结第78-80页
3 适应与和谐:城乡生态空间协同发展第80-118页
    3.1 城乡生态空间协同发展的核心议题第80-91页
        3.1.1 城乡生态空间与“人地关系”相关理论与实践第80-89页
        3.1.2 城乡生态空间适应与和谐的协同目标第89-90页
        3.1.3“适应与和谐”的生态学内涵第90-91页
    3.2 城乡生态空间协同发展的对象分析第91-107页
        3.2.1 城乡生态空间的构成要素:山水自然禀赋第91-97页
        3.2.2 城乡生态空间协同发展的主要问题第97-100页
        3.2.3 城乡生态空间“人地关系”的重点内容第100-101页
        3.2.4 城乡生态空间协同发展的方法路径第101-107页
    3.3 城乡生态空间协同发展的组织策略第107-112页
        3.3.1 生态功能区规模与功能的适应性协同布局第107-109页
        3.3.2 城乡生态功能区发展差异化的和谐策略第109-111页
        3.3.3 生态化空间设计的“适应与和谐”原则第111-112页
    3.4 城乡生态空间协同发展的保障机制第112-116页
        3.4.1 综合协调机制第113-114页
        3.4.2 管制导控机制第114-116页
    3.5 本章小结第116-118页
4 集聚与高效:城乡产业空间协同发展第118-144页
    4.1 城乡产业空间协同发展的核心议题第118-125页
        4.1.1 城乡产业空间布局相关理论与实践第118-123页
        4.1.2 城乡产业空间集聚与高效的协同目标第123-124页
        4.1.3 城乡产业空间协同的内涵第124-125页
    4.2 城乡产业空间协同发展的对象分析第125-131页
        4.2.1 城乡产业研究主要对象:工业、农业、服务业第125页
        4.2.2 城乡产业空间协同发展的主要问题第125-128页
        4.2.3 城乡产业空间协同发展的重点内容第128-129页
        4.2.4 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的方法路径第129-131页
    4.3 城乡产业空间协同发展的组织策略第131-141页
        4.3.1 以协同区域发展打造融入国家战略的临江产业带第131-135页
        4.3.2 以完善城区生产生活性服务业配套提档升级城市功能区第135-137页
        4.3.3 以城乡产业链构建协同乡镇产业发展第137-140页
        4.3.4 以生态环境保护引导产业布局优化第140-141页
    4.4 城乡产业空间协同发展的保障机制第141-142页
        4.4.1 加强城乡产业空间的规划协同第141页
        4.4.2 加强产业区域协作与城乡产业联系第141页
        4.4.3 加大产业政策引导第141-142页
    4.5 本章小结第142-144页
5 衔接与契合:城乡交通空间协同发展第144-172页
    5.1 城乡交通空间协同发展的核心议题第144-151页
        5.1.1 城乡交通空间协同发展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第144-148页
        5.1.2 城乡交通空间衔接与契合的协同目标第148-150页
        5.1.3 城乡交通空间协同的内涵第150-151页
    5.2 城乡交通空间协同发展的对象分析第151-155页
        5.2.1 城乡交通空间要素构成:城乡交通网络体系与城乡交通管理体系第151-152页
        5.2.2 城乡交通空间协同发展的主要问题第152-153页
        5.2.3 城乡交通空间协同发展的重点内容第153-154页
        5.2.4 城乡交通空间协同发展的方法路径第154-155页
    5.3 城乡交通空间协同发展的组织策略第155-167页
        5.3.1 城乡交通发展战略选择第155-157页
        5.3.2 对接区域性对外交通第157-159页
        5.3.3 衔接城镇组团空间格局第159-160页
        5.3.4 契合城乡产业空间布局第160-162页
        5.3.5 完善城乡交通网络第162-165页
        5.3.6 推进生态化的城乡交通第165-167页
    5.4 城乡交通空间协同发展的保障机制第167-171页
        5.4.1 统筹协调相关部门规划第167-168页
        5.4.2 探索创新交通实施政策第168-169页
        5.4.3 整合城乡交通资源第169-170页
        5.4.4 推动交通管理一体化第170-171页
    5.5 本章小结第171-172页
6 连接与紧凑:城乡空间结构协同发展第172-204页
    6.1 城乡空间结构协同发展的核心议题第172-176页
        6.1.1 城乡空间结构协同发展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第172-174页
        6.1.2 城乡空间结构连接与紧凑的协同目标第174-175页
        6.1.3 城乡空间结构协同发展的内涵第175-176页
    6.2 城乡空间结构协同发展的对象分析第176-189页
        6.2.1 城乡空间结构要素构成:节点、网络、域面第176-179页
        6.2.2 城乡空间结构的主要问题分析第179-187页
        6.2.3 城乡空间结构协同发展的重点内容第187-188页
        6.2.4 城乡空间结构协同发展的方法路径第188-189页
    6.3 城乡空间结构协同发展的组织策略第189-199页
        6.3.1 城乡空间节点优化第190-193页
        6.3.2 城乡空间网络畅化第193-197页
        6.3.3 城乡空间域面强化第197-199页
    6.4 城乡空间结构协同发展的保障机制第199-201页
        6.4.1 制度创新第200页
        6.4.2 规划管理第200-201页
    6.5 本章小结第201-204页
7 结论第204-210页
    7.1 主要结论第204-206页
    7.2 论文创新点第206-207页
    7.3 不足之处第207-210页
致谢第210-212页
参考文献第212-224页
附录第224-225页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224页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实践第224-225页

论文共2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斜撑复合支护结构的力学机理及工程应用研究
下一篇:制度与行为视角的城市空间增长研究--以重庆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