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中水回用技术在陕北地区农村给排水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1 新农村及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第10页
        1.1.2 淡水资源现状第10-11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13页
    1.3 国内外污水再生利用现状第13-17页
        1.3.1 国外污水再生利用现状第13-15页
        1.3.2 国内污水再生利用现状第15-17页
    1.4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5 技术路线第18-20页
2 中水回用技术及相关理论第20-36页
    2.1 中水的概念第20页
        2.1.1 中水的提出第20页
        2.1.2 中水的定义第20页
    2.2 中水水源及其水质和水量第20-24页
        2.2.1 中水水源第20-21页
        2.2.2 中水水量第21-22页
        2.2.3 中水回用水质要求第22-24页
    2.3 中水回用的污水处理技术第24-27页
    2.4 中水处理工艺及流程第27-29页
        2.4.1 工艺流程第27-28页
        2.4.2 中水处理工艺流程的选择第28-29页
    2.5 中水回用的方式第29-31页
        2.5.1 城市中水回用的方式第29-30页
        2.5.2 建筑中水回用方式第30-31页
    2.6 中水回用的供水系统第31-33页
    2.7 中水水源的集流与回用第33-36页
        2.7.1 集流与回用方式第33-34页
        2.7.2 集流管网第34-36页
3 陕北地区新农村中水回用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第36-48页
    3.1 陕北地区水资源概况第36-38页
        3.1.1 陕北地区水资源分布第36页
        3.1.2 陕北地区水资源现状第36-37页
        3.1.3 有关水资源保护的措施第37-38页
        3.1.4 缺水的严重后果第38页
    3.2 陕北地区给排水系统现状第38-43页
        3.2.1 给排水系统建设现状第38-41页
        3.2.2 调研中村民反馈意见第41-42页
        3.2.3 污水厂建设情况第42-43页
        3.2.4 陕北农村给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第43页
        3.2.5 污水资源化情况第43页
    3.3 农村中水的用途第43-45页
    3.4 农村中水回用的可行性第45-48页
        3.4.1 技术可行性第45页
        3.4.2 技术可行性指标第45-46页
        3.4.3 经济可行性第46-48页
4 陕北农村中水回用工艺的选择和方案的设计第48-64页
    4.1 工程概述第48-50页
    4.2 设计依据第50页
    4.3 设计水量、水质及工艺第50-52页
    4.4 工艺参数第52-63页
        4.4.1 格栅第52-55页
        4.4.2 曝气调节池第55-56页
        4.4.3 毛发聚集器第56页
        4.4.4 接触氧化池第56-59页
        4.4.5 竖流式沉淀池第59-61页
        4.4.6 中间水池第61页
        4.4.7 普通快滤池第61-62页
        4.4.8 超滤膜装置与清水池第62-63页
    4.5 中水系统的水量平衡设计第63-64页
5 陕北农村中水回用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第64-78页
    5.1 项目总投资估算第64-65页
        5.1.1 主要构筑物投资估算第64页
        5.1.2 主要设备及材料投资估算第64-65页
    5.2 项目运行成本分析第65-66页
    5.3 盈亏平衡分析第66-67页
    5.4 水价预测第67-73页
        5.4.1 中水水价模型第67-68页
        5.4.2 中水资源价值模糊数学模型第68-70页
        5.4.3 中水资源价格计算模型第70页
        5.4.4 方案水资源价格的确定第70-73页
        5.4.5 水价的确定第73页
    5.5 中水回用的综合效益分析第73-75页
        5.5.1 社会效益第73-74页
        5.5.2 环境效益第74页
        5.5.3 综合效益第74-75页
    5.6 规模效益分析第75-78页
6 结论和展望第78-80页
    6.1 结论第78-79页
    6.2 展望第79-80页
致谢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86页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科研成果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用飞机经济性设计方法及其在新技术评估中的应用
下一篇:316LN钢热变形特性与再结晶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