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九龙县色脚沟火后泥石流成灾机理及危险性评价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1.2.1 关于火后泥石流起动机理研究 | 第16-18页 |
1.2.2 火后泥石流起动的影响因素 | 第18-19页 |
1.2.3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第21-23页 |
1.4 创新点 | 第23-24页 |
第2章 色脚沟火后泥石流自然及地质环境概况 | 第24-32页 |
2.1 自然条件 | 第24-26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4-25页 |
2.1.2 气象水文 | 第25-26页 |
2.2 地形地貌 | 第26-27页 |
2.3 地层岩性 | 第27-28页 |
2.4 地质构造与地震 | 第28-30页 |
2.5 水文地质 | 第30页 |
2.6 人类工程活动 | 第30页 |
2.7 不良地质现象 | 第30-31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色脚沟火后泥石流发育特征 | 第32-41页 |
3.1 色脚组火灾概况 | 第32页 |
3.2 沟谷特征 | 第32-34页 |
3.3 物源特征 | 第34-39页 |
3.3.1 物源量计算方法 | 第34-37页 |
3.3.2 各泥石流沟物源特征 | 第37-39页 |
3.4 泥石流暴发状况及危害性 | 第39-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色脚沟火后泥石流动力学特征 | 第41-52页 |
4.1 泥石流重度 | 第41-42页 |
4.2 泥石流流速 | 第42-44页 |
4.3 泥石流流量 | 第44-47页 |
4.3.1 形态调查法 | 第44-45页 |
4.3.2 暴雨洪水设计流量(雨洪修正法) | 第45-47页 |
4.4 一次泥石流过程总量 | 第47-48页 |
4.5 泥石流冲击力 | 第48-50页 |
4.6 泥石流冲起高度和弯道超高 | 第50-5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色脚沟火后泥石流成灾机理 | 第52-64页 |
5.1 火烈度特征 | 第52-56页 |
5.1.1 遥感解译 | 第52-53页 |
5.1.2 野外实测调查 | 第53-54页 |
5.1.3 解译成果分析 | 第54-56页 |
5.2 火后泥石流物源特征 | 第56-59页 |
5.3 火烧迹地土壤渗透特征 | 第59-61页 |
5.3.1 试验方法 | 第59页 |
5.3.2 渗透实验结果 | 第59-61页 |
5.4 火后泥石流降雨阈值 | 第61-62页 |
5.5 火后泥石流演化过程分析 | 第6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6章 色脚沟火后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 第64-86页 |
6.1 危险性评价方法及原理 | 第64-73页 |
6.1.1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概述 | 第64页 |
6.1.2 常用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方法 | 第64-73页 |
6.2 火后泥石流影响因子确定 | 第73-80页 |
6.2.1 火后泥石流影响因子选取原则 | 第73页 |
6.2.2 火后泥石流影响因子分析 | 第73-76页 |
6.2.3 危险性因子评级及量化 | 第76-80页 |
6.3 色脚沟火后泥石流沟危险性评价 | 第80-85页 |
6.3.1 色脚沟泥石流各影响因子权重确定 | 第80-81页 |
6.3.2 色脚沟泥石流各影响因子隶属矩阵确定 | 第81-83页 |
6.3.3 色脚沟泥石流危险性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 第83-8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7.1 结论 | 第86-87页 |
7.2 展望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