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宝兴县硗碛水库永寿寺边坡坍岸机理及治理工程措施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水库坍岸的影响因素及机理研究 | 第13-14页 |
1.2.2 水库坍岸范围预测及稳定性研究 | 第14-15页 |
1.2.3 水库坍岸防治工程研究 | 第15-16页 |
1.2.4 存在问题和研究展望 | 第16-1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路线 | 第17-19页 |
第2章 硗碛库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 | 第19-24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9-20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9-20页 |
2.1.2 水文、气象 | 第20页 |
2.2 地质环境条件 | 第20-23页 |
2.2.1 地形地貌 | 第20-21页 |
2.2.2 地层岩性 | 第21页 |
2.2.3 地质构造 | 第21页 |
2.2.4 物理地质现象 | 第21-22页 |
2.2.5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2页 |
2.2.6 新构造运动和地震 | 第22-2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永寿寺坍岸体变形破坏特征及机理分析 | 第24-48页 |
3.1 坍岸变形体基本特征 | 第24-28页 |
3.1.1 坍岸边界、形态和规模 | 第24-26页 |
3.1.2 坍岸变形体物质组成 | 第26-28页 |
3.2 坍岸体变形破坏特征 | 第28-31页 |
3.3 永寿寺坍岸影响因素分析 | 第31-33页 |
3.4 坍岸机理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33-46页 |
3.4.1 FLAC3D数值模拟分析基本原理 | 第33页 |
3.4.2 FLAC3D模型的建立 | 第33-34页 |
3.4.3 模型计算参数选取 | 第34-35页 |
3.4.4 计算工况 | 第35页 |
3.4.5 计算结果及坍岸机理分析 | 第35-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4章 坍岸变形体稳定性极限平衡分析 | 第48-59页 |
4.1 滑坡稳定性极限平衡方法概述 | 第48页 |
4.2 坍岸变形体稳定性计算分析 | 第48-58页 |
4.2.1 计算剖面的选取 | 第48-52页 |
4.2.2 计算模型及工况 | 第52-53页 |
4.2.3 稳定性计算方法 | 第53-55页 |
4.2.4 计算参数选取 | 第55页 |
4.2.5 稳定性计算结果分析 | 第55-5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坍岸变形体治理工程措施 | 第59-73页 |
5.1 概述 | 第59页 |
5.2 常用坍岸防治措施 | 第59-61页 |
5.2.1 非结构性措施 | 第59-60页 |
5.2.2 结构性措施 | 第60页 |
5.2.3 表面防护措施 | 第60-61页 |
5.3 坍岸变形体治理工程方案设计 | 第61-68页 |
5.3.1 方案一 | 第61-64页 |
5.3.2 方案二 | 第64-67页 |
5.3.3 方案三 | 第67-68页 |
5.4 治理方案比选 | 第68-69页 |
5.5 推荐方案工程结构设计 | 第69-72页 |
5.5.1 锚索设计计算 | 第69-71页 |
5.5.2 格构梁截面配筋设计 | 第71-7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