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6页 |
1.1 关于H型和矩形截面气动特性研究的综述 | 第10-17页 |
1.2 颤振理论的分类及发展 | 第17-21页 |
1.2.1 古典耦合颤振理论 | 第17-19页 |
1.2.2 分离流颤振理论 | 第19-21页 |
1.3 线性自激气动力模型 | 第21-24页 |
1.3.1 Theodorsen薄平板自激力表达式 | 第22-23页 |
1.3.2 Scanlan自激力表达式 | 第23-24页 |
1.4 问题提出及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4-25页 |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旧Tacoma桥节段模型自由振动风洞试验研究 | 第26-47页 |
2.1 引言 | 第26页 |
2.2 风洞试验相似准则与模型参数 | 第26-31页 |
2.2.1 相似准则 | 第26-27页 |
2.2.2 模型设计 | 第27-31页 |
2.3 节段模型风洞试验 | 第31-42页 |
2.3.1 静力三分力 | 第31-34页 |
2.3.2 自由振动 | 第34-40页 |
2.3.3 竖向振动对扭转振动的抑制 | 第40-42页 |
2.4 风洞自由振动试验与实桥对比 | 第42-4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三章 旧Tacoma桥断面颤振导数识别及颤振失稳研究 | 第47-60页 |
3.1 颤振导数识别理论概述 | 第47-48页 |
3.2 强迫振动法识别平板颤振导数 | 第48-53页 |
3.2.1 强迫振动装置 | 第48-51页 |
3.2.2 数据处理方法 | 第51-52页 |
3.2.3 平板颤振导数识别结果与理论解对比 | 第52-53页 |
3.3 强迫振动识别旧Tacoma断面颤振导数 | 第53-56页 |
3.4 颤振导数的验证及分析 | 第56-5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旧Tacoma桥“软颤振”及竖向与扭转间气动影响的非线性自激力解释 | 第60-76页 |
4.1 引言 | 第60-61页 |
4.2 非线性自激力的Taylor展开 | 第61-63页 |
4.3 基于强迫振动试验的数值计算 | 第63-68页 |
4.4 基于迟滞效应的气动力作功研究 | 第68-70页 |
4.5 扭转牵连运动气动阻尼变化研究 | 第70-7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结论 | 第76页 |
展望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7页 |
攻读硕士期间拟发表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