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2页 |
1.1.2.1 理论意义 | 第9-11页 |
1.1.2.2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2.1 有关教学督导的研究 | 第12-15页 |
1.2.2 有关专业化、教学督导专业化的研究 | 第15-16页 |
1.2.3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2章 基本理论概述 | 第19-29页 |
2.1 教学督导专业化建设基本内涵 | 第19-22页 |
2.1.1 教学督导 | 第19-21页 |
2.1.2 专业化 | 第21页 |
2.1.3 教学督导专业化 | 第21-22页 |
2.2 教学督导专业化建设的基本标准 | 第22-29页 |
2.2.1 坚强的制度保障 | 第23-24页 |
2.2.2 完善的督导知识与技能 | 第24-25页 |
2.2.3 明确的任职条件与职责权限 | 第25页 |
2.2.4 成熟的专业组织架构 | 第25-26页 |
2.2.5 健全的专业教育培训 | 第26-27页 |
2.2.6 专业的督导评教流程 | 第27-29页 |
第3章 高校教学督导专业化建设效果评价的案例分析 | 第29-46页 |
3.1 XX 大学教学督导专业化建设历程 | 第29-30页 |
3.2 XX 大学教学督导专业化建设案例调研设计 | 第30-31页 |
3.2.1 研究对象选取 | 第30页 |
3.2.2 教学督导专业化建设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30-31页 |
3.3 研究结果分析 | 第31-46页 |
3.3.1 XX 大学教学督导专业化建设的效果分析 | 第31-42页 |
3.3.1.1 教学督导专业化建设效果——制度建设 | 第31-32页 |
3.3.1.2 教学督导专业化建设效果——督导素质 | 第32-33页 |
3.3.1.3 教学督导专业化建设效果——选聘条件 | 第33-35页 |
3.3.1.4 教学督导专业化建设效果——组织架构 | 第35-36页 |
3.3.1.5 教学督导专业化建设效果——培训体系 | 第36-38页 |
3.3.1.6 教学督导专业化建设效果——评教流程 | 第38-42页 |
3.3.2 XX 大学教学督导专业化建设存在障碍分析 | 第42-46页 |
第4章 高校教学督导专业化建设效果提升的策略探究 | 第46-62页 |
4.1 高校教学督导专业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 第46-49页 |
4.1.1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46-47页 |
4.1.2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督导理念 | 第47-48页 |
4.1.3 建立教学督导法律法规 | 第48页 |
4.1.4 权威的教学督导团体 | 第48-49页 |
4.2 高校教学督导专业化建设的基本要素 | 第49-58页 |
4.2.1 完善教学督导规章制度 | 第49-50页 |
4.2.2 树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观 | 第50-51页 |
4.2.3 明确教学督导员胜任素质 | 第51-52页 |
4.2.4 严格遴选教学督导人员 | 第52-53页 |
4.2.5 合理的教学督导结构 | 第53-55页 |
4.2.6 强化督导专业化培训 | 第55-56页 |
4.2.7 规范的督导评教流程 | 第56-58页 |
4.3 高校教学督导专业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 第58-62页 |
4.3.1 构建“督导并重、以导为主”的督导模式 | 第58页 |
4.3.2 划拨督导工作的专项经费 | 第58-59页 |
4.3.3 相对独立的教学督导机构 | 第59-60页 |
4.3.4 增加督导科研理论研究的投入 | 第60-62页 |
第5章 结论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附录 A 访谈提纲 | 第68-69页 |
附录 B 问卷调查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