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国家助学贷款管理机制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11-12页 |
一、 问题提出 | 第11-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一、 利益相关者 | 第12-13页 |
二、 国家助学贷款 | 第13页 |
三、 管理机制 | 第13-14页 |
第三节 先行研究 | 第14-17页 |
一、 国外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二、 国内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三、 已有研究述评 | 第16-17页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第17-19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三、 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国家助学贷款中的利益相关者研究 | 第19-30页 |
第一节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19-22页 |
一、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演进 | 第19-20页 |
二、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企业中的应用 | 第20-22页 |
第二节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高等教育 | 第22-23页 |
一、 国外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研究 | 第22页 |
二、 国内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研究 | 第22-23页 |
第三节 国家助学贷款管理机制中的利益相关者 | 第23-30页 |
一、 政府的权利与责任 | 第23-27页 |
二、 银行的权利与责任 | 第27-28页 |
三、 高校的权利与责任 | 第28页 |
四、 贷款学生的权利与责任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国家助学贷款管理的历史发展 | 第30-39页 |
第一节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设立的背景 | 第30-35页 |
一、 政治背景 | 第30-31页 |
二、 经济背景 | 第31-34页 |
三、 社会文化背景 | 第34-35页 |
第二节 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演进 | 第35-39页 |
一、 国家助学贷款前阶段 | 第35-36页 |
二、 国家助学贷款试点阶段 | 第36页 |
三、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调整和完善阶段 | 第36-39页 |
第四章 国外高校助学贷款管理理念与机制研究 | 第39-54页 |
第一节 世界高等教育资助理念的演进 | 第39-42页 |
一、 “慈善”与“宗教”理念 | 第39-40页 |
二、 “国家利益”理念 | 第40页 |
三、 “人力资本投资”理念 | 第40-41页 |
四、 “扩大选择自由”理念 | 第41页 |
五、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念 | 第41-42页 |
第二节 美国模式 | 第42-47页 |
一、 助学贷款品种的设计及运行 | 第42-45页 |
二、 助学贷款管理机制的特点 | 第45-47页 |
第三节 英国模式 | 第47-48页 |
一、 助学贷款体系的内容 | 第47-48页 |
二、 助学贷款模式的特点 | 第48页 |
第四节 亚洲模式 | 第48-52页 |
一、 新加坡 | 第48-49页 |
二、 马来西亚 | 第49-50页 |
三、 韩国 | 第50-52页 |
第五节 启示 | 第52-54页 |
第五章 国家助学贷款管理机制的研究 | 第54-71页 |
第一节 国家助学贷款利益相关者的等级划分 | 第54-56页 |
第二节 国家助学贷款管理机制的模型建立 | 第56-62页 |
一、 管理机制模型的基本内容 | 第56-58页 |
二、 管理机制模型子系统的解析 | 第58-60页 |
三、 管理机制模型的运行原则 | 第60-62页 |
第三节 国家助学贷款的过程管理 | 第62-67页 |
一、 贷款申请 | 第62-63页 |
二、 贷款获得 | 第63-64页 |
三、 贷后管理 | 第64-67页 |
第四节 国家助学贷款的约束机制 | 第67-71页 |
一、 政府——权力约束 | 第67-68页 |
二、 银行——利益约束 | 第68-69页 |
三、 高校——责任约束 | 第69页 |
四、 学生——社会道德约束 | 第69-71页 |
结语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附件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