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多样性及主要致病类型分析
符号说明 | 第4-7页 |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前言 | 第10-24页 |
1.1 马铃薯种植情况 | 第10-11页 |
1.2 马铃薯疮痂病发生情况 | 第11-12页 |
1.3 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 | 第12-18页 |
1.3.1 马铃薯疮痂病致病过程 | 第12-13页 |
1.3.2 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种类 | 第13-15页 |
1.3.3 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的鉴定 | 第15-16页 |
1.3.4 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的毒素 | 第16-17页 |
1.3.5 毒素的产生及相关基因 | 第17-18页 |
1.4 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的宿主范围 | 第18页 |
1.5 抗性品种及抗性机制 | 第18-20页 |
1.6 马铃薯疮痂病的管理 | 第20-21页 |
1.6.1 影响马铃薯疮痂病的因素 | 第20-21页 |
1.7 田间管理措施 | 第21-22页 |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33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4-25页 |
2.1.1 马铃薯样品 | 第24页 |
2.1.2 试验菌种 | 第24页 |
2.1.3 培养基 | 第24-25页 |
2.1.4 酶与试剂 | 第25页 |
2.1.5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5页 |
2.1.6 主要引物序列 | 第25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5-33页 |
2.2.1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与保藏 | 第25-26页 |
2.2.2 链霉菌DNA的提取及致病基因的检测 | 第26-27页 |
2.2.3 链霉菌的致病性验证 | 第27-28页 |
2.2.4 病原链霉菌的系统鉴定 | 第28-3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3-45页 |
3.1 链霉菌的分离 | 第33页 |
3.2 致病基因检测 | 第33-36页 |
3.2.1 地区间PAI基因型分析 | 第33-36页 |
3.3 链霉菌的致病性验证 | 第36-37页 |
3.3.1 萝卜幼苗法和小薯片法 | 第36-37页 |
3.4 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的系统鉴定 | 第37-45页 |
3.4.1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 第37-40页 |
3.4.2 病原菌的生理生化特征 | 第40-42页 |
3.4.3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42页 |
3.4.4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 第42-43页 |
3.4.5 我国疮痂病菌株种类分析 | 第43-45页 |
4 讨论 | 第45-47页 |
5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