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标与方法 | 第15-16页 |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框架 | 第16-18页 |
1.4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 第18-19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9-33页 |
2.1 产学研合作概述 | 第19-22页 |
2.1.1 产学研合作的内涵 | 第19-20页 |
2.1.2 产学研合作的动因 | 第20页 |
2.1.3 产学研合作效率的评价 | 第20-21页 |
2.1.4 产学研合作的影响因素 | 第21-22页 |
2.2 产学研协同创新 | 第22-26页 |
2.2.1 协同创新的内涵 | 第23页 |
2.2.2 协同创新的成果评价 | 第23-24页 |
2.2.3 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 | 第24-26页 |
2.3 产学研合作的共生及复杂网络特性 | 第26-30页 |
2.3.1 共生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第26-27页 |
2.3.2 共生理论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应用 | 第27-28页 |
2.3.3 产学研合作网络具有小世界特性 | 第28页 |
2.3.4 小世界网络在产学研知识扩散和转移路径中的应用 | 第28-30页 |
2.4 小结与综述 | 第30-33页 |
3 产学研合作的影响因素相关性研究 | 第33-66页 |
3.1 产学研合作现状分析 | 第33-42页 |
3.1.1 产学研合作中大学主体现状 | 第34-36页 |
3.1.2 产学研合作中企业主体现状 | 第36-38页 |
3.1.3 产学研合作中主体关系现状 | 第38-39页 |
3.1.4 产学研外部环境现状 | 第39-42页 |
3.2 产学研合作效果影响因素相关性的模型构建 | 第42-51页 |
3.2.1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准备 | 第42-45页 |
3.2.2 产学研合作影响因素之间相关性假设 | 第45-47页 |
3.2.3 基于实际数据的模型构建 | 第47-51页 |
3.3 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第51-63页 |
3.3.1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第51-55页 |
3.3.2 模型的检验与修正 | 第55-57页 |
3.3.3 模型的求解 | 第57-60页 |
3.3.4 模型结果分析 | 第60-6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3-66页 |
4 基于共生理论的产学研协同效应优化 | 第66-106页 |
4.1 产学研合作的共生性理论 | 第66-72页 |
4.1.1 产学研合作共生的基本问题 | 第67-68页 |
4.1.2 产学研合作共生的要素分析 | 第68-72页 |
4.2 产学研合作共生关系模型的构建 | 第72-80页 |
4.2.1 Logistic模型 | 第72-73页 |
4.2.2 产学研共生关系模型构建 | 第73-77页 |
4.2.3 我国产学研共生关系实证研究 | 第77-80页 |
4.3 互惠共生模式下产学研合作的共生性 | 第80-90页 |
4.3.1 共生度与共生效率的关系构建 | 第80-82页 |
4.3.2 共生效率与共生度的指标测度 | 第82-88页 |
4.3.3 共生度与共生效率的相关性分析 | 第88-90页 |
4.4 我国各地区产学研共生效率及共生度的测算与分析 | 第90-103页 |
4.4.1 共生关联度测算 | 第90-92页 |
4.4.2 共生集聚度测算 | 第92-95页 |
4.4.3 共生兼容度测算 | 第95-97页 |
4.4.4 共生效率测算 | 第97-99页 |
4.4.5 共生度与共生效率的相关性实证研究 | 第99-10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3-106页 |
5 基于小世界网络模型的产学研协同路径优化 | 第106-153页 |
5.1 小世界网络理论在产学研合作中的运用 | 第107-112页 |
5.1.1 小世界网络概述 | 第107-109页 |
5.1.2 产学研合作知识流动网络 | 第109-110页 |
5.1.3 小世界网络在产学研合作知识流动网络中的应用 | 第110-112页 |
5.2 基于小世界网络的产学研协同模型构建 | 第112-126页 |
5.2.1 基于知识流动的产学研合作网络 | 第112-117页 |
5.2.2 产学研协同的小世界网络模型构建 | 第117-120页 |
5.2.3 演化动力机制及合作对象选择规则的优化 | 第120-124页 |
5.2.4 优化后的网络模型 | 第124-126页 |
5.3 基于小世界网络模型的产学研知识协同仿真及效应分析 | 第126-136页 |
5.3.1 仿真流程和仿真方案设计 | 第127-130页 |
5.3.2 小世界网络的仿真演化过程 | 第130-134页 |
5.3.3 特征路径长度和聚类系数仿真结果 | 第134-136页 |
5.4 知识流动网络路径优化前后的协同效应对比分析 | 第136-151页 |
5.4.1 知识协同效应的对比分析 | 第136-147页 |
5.4.2 灵敏度分析 | 第147-15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51-153页 |
6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153-15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53-154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154-155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55-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7-165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65-16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