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法制节目中悬念的设置及实现路径探析--以《云南17岁少女13年伸冤路》等为例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3页 |
1.1 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2 电视法制节目中悬念设置的类型及意义 | 第13-14页 |
2.1 电视法制节目中悬念设置的类型 | 第13页 |
2.2 电视法制节目中悬念设置的意义 | 第13-14页 |
3 电视法制节目中悬念设置的方式 | 第14-17页 |
3.1 以升华主题为目的的叙事方法 | 第14页 |
3.1.1 叙事方法多元化 | 第14页 |
3.1.2 叙事结构巧妙化 | 第14页 |
3.2 以时空的张力构建人物关系 | 第14-15页 |
3.2.1 特殊时空下典型人物性格的塑造 | 第14-15页 |
3.2.2 在社会发展变化中展现人物关系的变化 | 第15页 |
3.3 用声画语言渲染悬念氛围 | 第15-17页 |
3.3.1 画面与悬念 | 第15-16页 |
3.3.2 声音与悬念 | 第16-17页 |
4 电视法制节目中悬念的实现路径 | 第17-24页 |
4.1 电视法制节目中悬念设置的步骤 | 第17-18页 |
4.1.1 抛出问题:显露矛盾 | 第17页 |
4.1.2 线索追踪:隐没信息 | 第17-18页 |
4.1.3 揭晓答案:还原事实 | 第18页 |
4.2 电视法制节目中悬念形成的心理学机制 | 第18-20页 |
4.2.1 视听心理 | 第19页 |
4.2.2 情绪心理 | 第19页 |
4.2.3 同化心理 | 第19-20页 |
4.3 电视法制节目中的悬念实现路径分析 | 第20-24页 |
4.3.1 标题导视,集锦亮点吸睛 | 第20页 |
4.3.2 强化开篇,营造反常情境 | 第20-21页 |
4.3.3 巧设结构,调整叙事节奏 | 第21页 |
4.3.4 草蛇灰线,突出戏剧效果 | 第21-22页 |
4.3.5 主持串场,自然起承设伏 | 第22页 |
4.3.6 后期剪辑,活用视听手段 | 第22-24页 |
5 结语 | 第24-25页 |
5.1 总结 | 第24页 |
5.2 经验教训与反思 | 第24-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26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26-27页 |
附录B 作品策划文案 | 第27-31页 |
附录C 《云南17岁少女13年伸冤路》脚本 | 第31-39页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