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1.1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危害 | 第11-12页 |
1.1.1 赤霉菌的致病作用 | 第11页 |
1.1.2 赤霉菌的危害 | 第11-12页 |
1.2 赤霉病的防治 | 第12页 |
1.2.1 化学防治 | 第12页 |
1.2.2 农业控制 | 第12页 |
1.2.3 遗传控制 | 第12页 |
1.3 小麦赤霉病育种及其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3.1 小麦赤霉病抗性的遗传 | 第12-13页 |
1.3.2 小麦赤霉病抗性种质鉴定筛选 | 第13页 |
1.3.3 小麦近缘物种赤霉病抗性研究 | 第13-14页 |
1.4 小麦赤霉病抗性育种的制约因素 | 第14-15页 |
1.4.1 抗性种质研究与利用的遗传基础狭窄 | 第14页 |
1.4.2 赤霉病鉴定方法与评价指标的多样性 | 第14-15页 |
1.5 小麦抗赤霉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5.1 小麦赤霉病抗性基因的种类与来源 | 第15-16页 |
1.5.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筛选抗源材料 | 第16-17页 |
1.6 小麦赤霉病抗性与农艺性状的关系 | 第17-18页 |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7.1 目的意义 | 第18-19页 |
1.7.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CM27和周麦22组合的F_(2:3)群体抗赤霉病鉴定与评价 | 第20-31页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0-21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0页 |
2.1.2 田间试验设计 | 第20-21页 |
2.1.3 赤霉病鉴定方法 | 第21页 |
2.1.4 赤霉病病情调查方法 | 第21页 |
2.1.5 分子标记鉴定 | 第21页 |
2.1.6 数据处理 | 第21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1-28页 |
2.2.1 小麦抗性鉴定赤霉病发生情况 | 第21-23页 |
2.2.2 试验材料的农艺性状赤霉病抗性的相关性分析 | 第23-27页 |
2.2.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27-28页 |
2.3 讨论 | 第28-31页 |
2.3.1 创制抗赤霉病新抗源 | 第28-29页 |
2.3.2 赤霉病抗性与农艺性状关系 | 第29页 |
2.3.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高抗性病材料的鉴定和育种效率 | 第29-31页 |
第三章 423份国内外小麦品种(系)Fhb1基因检测及抗源分析 | 第31-44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31-34页 |
3.1.1 研究材料 | 第31-32页 |
3.1.2 田间试验设计 | 第32-33页 |
3.1.3 赤霉病田间接种 | 第33页 |
3.1.4 基因组DNA提取 | 第33页 |
3.1.5 分子标记检测 | 第33-34页 |
3.1.6 数据处理 | 第34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4-41页 |
3.2.1 79份区试材料抗赤霉病抗性鉴定 | 第34-35页 |
3.2.2 Fhb1连锁标记Xgwm493和Xgwm533检测结果 | 第35-37页 |
3.2.3 PFT-CAPS及HIS-InDel标记检测结果 | 第37-38页 |
3.2.4 抗源分析 | 第38-41页 |
3.3 讨论 | 第41-44页 |
3.3.1 缺乏携带Fhb1基因的小麦品种(系) | 第41-42页 |
3.3.2 部分品种抗源浅析 | 第42-44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作者简介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