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中文文摘 | 第6-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 第12-30页 |
1.1 生命性的研究综述 | 第12-20页 |
1.1.1 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1.1.2 生命性与社会认知 | 第13-14页 |
1.1.3 生命性与语言加工 | 第14-15页 |
1.1.4 生命性与注意 | 第15-18页 |
1.1.5 生命性与记忆 | 第18-20页 |
1.2 注意偏向的研究概述 | 第20-25页 |
1.2.1 概念界定 | 第20页 |
1.2.2 注意偏向的研究范式 | 第20-23页 |
1.2.3 注意偏向的理论 | 第23-25页 |
1.3 生命性刺激与注意偏向研究 | 第25-26页 |
1.4 问题提出与研究思路 | 第26-28页 |
1.4.1 问题提出 | 第26-27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27-28页 |
1.5 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 第28-30页 |
1.5.1 理论意义 | 第28页 |
1.5.2 实践意义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实验一不同知觉特征下,对生命性刺激的注意偏向研究 | 第30-43页 |
2.1 前言 | 第30-31页 |
2.2 方法 | 第31-37页 |
2.2.1 被试 | 第31页 |
2.2.2 实验设计 | 第31-32页 |
2.2.3 实验材料 | 第32-35页 |
2.2.4 实验仪器 | 第35页 |
2.2.5 实验程序 | 第35-37页 |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7-38页 |
2.3.1 眼动兴趣区(Area of Interest,AOI)的划分 | 第37页 |
2.3.2 生命性刺激注意偏向的眼动指标 | 第37-38页 |
2.4 实验结果 | 第38-41页 |
2.5 讨论 | 第41-42页 |
2.6 结论 | 第42-43页 |
第三章 实验二认知负载范式下个体对生命性刺激与非生命性刺激的注意加工特征 | 第43-55页 |
3.1 前言 | 第43-45页 |
3.2 方法 | 第45-48页 |
3.2.1 被试 | 第45页 |
3.2.2 实验设计 | 第45页 |
3.2.3 实验材料 | 第45-47页 |
3.2.4 实验仪器 | 第47页 |
3.2.5 实验程序 | 第47-48页 |
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8-49页 |
3.3.1 行为数据 | 第48-49页 |
3.3.2 眼动数据 | 第49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49-52页 |
3.4.1 被试判断的正确率及正确判断的反应时 | 第49-50页 |
3.4.2 眼动数据结果 | 第50-52页 |
3.5 讨论 | 第52-54页 |
3.5.1 对汉字判断结果的讨论 | 第52页 |
3.5.2 对眼动结果的讨论 | 第52-54页 |
3.6 结论 | 第54-55页 |
第四章 实验三对生命性刺激的注意定向加速和注意解除困难研究 | 第55-64页 |
4.1 前言 | 第55-56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56-58页 |
4.2.1 被试 | 第56页 |
4.2.2 实验设计 | 第56-57页 |
4.2.3 实验材料 | 第57页 |
4.2.4 实验仪器 | 第57页 |
4.2.5 实验程序 | 第57-58页 |
4.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58-59页 |
4.3.1 眼动兴趣区的划分 | 第58-59页 |
4.3.2 眼动指标 | 第59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59-61页 |
4.4.1 行为数据 | 第59-60页 |
4.4.2 眼动数据分析 | 第60-61页 |
4.5 讨论 | 第61-62页 |
4.5.1 对行为数据的讨论 | 第61页 |
4.5.2 对眼动数据的讨论 | 第61-62页 |
4.6 结论 | 第62-64页 |
第五章 总讨论与总结论 | 第64-68页 |
5.1 总讨论 | 第64-66页 |
5.1.1 对生命性刺激的注意偏向及其发生过程 | 第64-65页 |
5.1.2 认知负载对生命性刺激注意偏向的影响 | 第65-66页 |
5.2 总结论 | 第66-68页 |
第六章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68-70页 |
6.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68页 |
6.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附录1 | 第76-85页 |
附录2 | 第85-90页 |
附录3 | 第90-95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
个人简历 | 第98-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