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情绪与情感论文

情绪区分能力、厌恶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中文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5页
中文文摘第6-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第13-33页
    1.1 道德判断及其研究现状第13-15页
        1.1.1 道德判断及其理论发展第13页
        1.1.2 道德判断的具身研究第13-14页
        1.1.3 道德两难判断及其理论发展第14-15页
    1.2 情绪与道德判断第15-21页
        1.2.1 厌恶第16-20页
        1.2.2 厌恶与道德判断第20-21页
    1.3 情绪区分能力第21-29页
        1.3.1 情绪区分能力的定义及测量第21-22页
        1.3.2 情绪区分能力模型第22-26页
        1.3.3 情绪区分能力的相关研究第26-27页
        1.3.4 情绪区分能力的干预措施第27-28页
        1.3.5 情绪区分能力与道德判断第28-29页
    1.4 问题提出与研究思路第29-31页
        1.4.1 问题提出第29-30页
        1.4.2 研究思路第30-31页
    1.5 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第31-33页
        1.5.1 理论意义第31-32页
        1.5.2 实践意义第32-33页
第二章 实验一 情绪区分能力、道德厌恶及非道德厌恶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第33-47页
    2.1 实验目的与实验假设第33-34页
        2.1.1 实验目的第33页
        2.1.2 实验假设第33-34页
    2.2 研究方法第34-37页
        2.2.1 被试第34页
        2.2.2 实验设计第34页
        2.2.3 实验材料第34-36页
        2.2.4 实验程序第36-37页
    2.3 实验结果第37-42页
        2.3.1 道德程度判断实验结果第37-41页
        2.3.2 道德两难判断实验结果第41-42页
    2.4 讨论第42-45页
        2.4.1 情绪区分能力、道德厌恶及非道德厌恶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第42-44页
        2.4.2 情绪区分能力、道德厌恶及非道德厌恶与两难选择倾向的关系第44-45页
    2.5 小结第45-47页
第三章 实验二 情绪区分能力训练、道德厌恶及非道德厌恶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第47-57页
    3.1 实验目的与假设第47-48页
        3.1.1 实验目的第47页
        3.1.2 实验假设第47-48页
    3.2 研究方法第48-49页
        3.2.1 被试第48页
        3.2.2 实验设计第48页
        3.2.3 实验材料第48页
        3.2.4 实验程序第48-49页
    3.3 实验结果第49-53页
        3.3.1 道德程度判断的结果第49-51页
        3.3.2 道德两难判断实验结果第51-53页
    3.4 讨论第53-55页
        3.4.1 情绪区分能力训练、道德厌恶及非道德厌恶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第53-54页
        3.4.2 情绪区分能力训练、道德厌恶及非道德厌恶与道德两难选择倾向的关系第54-55页
    3.5 小结第55-57页
第四章 实验三 情绪区分能力、厌恶对道德判断影响的原因探究第57-67页
    4.1 实验目的和实验假设第57-58页
        4.1.1 实验目的第57页
        4.1.2 实验假设第57-58页
    4.2 实验方法第58-59页
        4.2.1 被试第58页
        4.2.2 实验设计第58页
        4.2.3 实验材料第58页
        4.2.4 实验程序第58-59页
    4.3 实验结果第59-65页
        4.3.1 被试奇偶校验任务正确量的数据结果第59-61页
        4.3.2 被试奇偶校验任务反应时的数据结果第61-65页
    4.4 讨论第65-66页
    4.5 小结第66-67页
第五章 总讨论与总结论第67-73页
    5.1 总讨论第67-71页
        5.1.1 情绪区分能力、厌恶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及原因第67-70页
        5.1.2 情绪区分能力、厌恶与道德两难任务选择倾向的关系及原因第70-71页
    5.2 总结论第71-73页
第六章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第73-75页
    6.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73页
    6.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85页
附录1第85-97页
附录2第97-101页
附录3第101-105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105-107页
致谢第107-109页
个人简历第109-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宋子文、孔祥熙任内中央银行发展之研究
下一篇:生命性刺激的注意偏向研究--来自眼动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