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9页 |
绪论 | 第9-25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21页 |
(一) 经济伦理研究 | 第11-13页 |
(二) 普惠金融研究 | 第13-19页 |
(三) 互联网金融研究 | 第19-21页 |
三、研究方法、主要内容与框架 | 第21-23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二)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页 |
(三) 技术路线图 | 第22-23页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23-25页 |
第一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25-41页 |
第一节 “互联网+”普惠金融的概念与范畴 | 第25-30页 |
一、“互联网+”普惠金融的概念界定 | 第25-27页 |
二、“互联网+”普惠金融的主要业务范围 | 第27-30页 |
第二节 经济伦理理论 | 第30-34页 |
一、经济伦理理论的研究范畴 | 第30-31页 |
二、经济伦理研究的基本命题:公平与效率 | 第31-34页 |
第三节 金融排斥理论 | 第34-37页 |
一、金融排斥的概念 | 第34-35页 |
二、金融排斥的对象 | 第35页 |
三、金融排斥的类型 | 第35-37页 |
第四节 普惠金融的经济伦理基础 | 第37-41页 |
一、与能力相匹配的机会公平 | 第37-38页 |
二、以可负担的成本提高效率 | 第38-39页 |
三、权责对称下的互助共享 | 第39-41页 |
第二章 我国“互联网+”普惠金融发展概述 | 第41-51页 |
第一节 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阶段 | 第41-44页 |
一、从小额信贷到综合普惠金融发展阶段 | 第41-43页 |
二、“互联网+”普惠金融发展阶段 | 第43-44页 |
第二节 我国“互联网+”普惠金融体系的构成 | 第44-51页 |
一、市场中介 | 第44-48页 |
二、需求主体 | 第48-49页 |
三、基础设施 | 第49页 |
四、监管机制 | 第49-51页 |
第三章 我国发展“互联网+”普惠金融的经济伦理评析 | 第51-69页 |
第一节 发展“互联网+”普惠金融的经济伦理规范问题 | 第51-54页 |
一、政策的经济伦理导向 | 第51-52页 |
二、企业的经济伦理规范 | 第52-53页 |
三、消费者的经济伦理规范 | 第53-54页 |
第二节 我国发展“互联网+”普惠金融的经济伦理价值 | 第54-59页 |
一、扩大普惠金融参与权 | 第54-55页 |
二、提升普惠金融互助性 | 第55-56页 |
三、降低普惠金融交易成本 | 第56-58页 |
四、社会目标和商业目标调和下的可持续发展 | 第58-59页 |
第三节 我国“互联网+”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经济伦理缺陷 | 第59-69页 |
一、系统封闭性引发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 | 第59-62页 |
二、分散决策下存在非理性投资歧视 | 第62-64页 |
三、高融资成本引致的单边普惠现象 | 第64-65页 |
四、经营行为异化加剧平台的脆弱性 | 第65-69页 |
第四章 经济伦理视角下“互联网+”普惠金融的评价指标框架 | 第69-81页 |
第一节 已有的评价指标体系概述 | 第69-73页 |
一、国内外普惠金融评价指标体系 | 第69-71页 |
二、国内外互联网(数字)普惠金融评价指标体系 | 第71-73页 |
第二节 经济伦理视角下“互联网+”普惠金融评价指标框架 | 第73-81页 |
一、指标框架构建的原则 | 第73-74页 |
二、指标框架的确定过程 | 第74-78页 |
三、指标框架的进一步说明 | 第78-81页 |
第五章 加快“互联网+”普惠金融规范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81-87页 |
第一节 健全行业监管制度 | 第81-83页 |
一、加强“互联网+”普惠金融业务监管 | 第81-82页 |
二、健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和救济制度 | 第82-83页 |
第二节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 第83-85页 |
一、加快信用信息共享建设 | 第83-84页 |
二、健全“互联网+”基础设施 | 第84-85页 |
第三节 普及金融消费者教育 | 第85-8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7-89页 |
附录1 德尔菲法第二轮调查二级指标评分表 | 第89-90页 |
附录2 德尔菲法第二轮调查三级指标评分表 | 第90-92页 |
附录3 德尔菲法第三轮调查二级指标评分表 | 第92-93页 |
附录4 德尔菲法第三轮调查三级指标评分表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103页 |
个人简历 | 第103-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