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符号说明及缩略词 | 第16-18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8-40页 |
1.1 里氏木霉—纤维素酶工业生产菌株 | 第18-26页 |
1.1.1 里氏木霉的发现与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1.1.2 里氏木霉纤维素降解酶系 | 第21-23页 |
1.1.3 里氏木霉纤维素酶的表达调控 | 第23-25页 |
1.1.4 里氏木霉纤维素酶系优化和菌种改良 | 第25-26页 |
1.2 丝状真菌蛋白酶研究现状 | 第26-31页 |
1.2.1 蛋白酶的分类 | 第26-28页 |
1.2.2 蛋白酶表达调控 | 第28-29页 |
1.2.3 蛋白酶的作用 | 第29-31页 |
1.3 丝状真菌氮源代谢 | 第31-36页 |
1.3.1 丝状真菌铵盐同化 | 第31-32页 |
1.3.2 铵盐代谢的全局调控 | 第32页 |
1.3.3 氮源调控因子AreA的功能 | 第32-36页 |
1.4 类p53转录因子XprG/VIB1 | 第36-37页 |
1.4.1 酵母类p53转录因子Ndt80的功能 | 第36页 |
1.4.2 构巢曲霉类p53转录因子XprG的功能 | 第36-37页 |
1.4.3 粗糙脉孢菌类p53转录因子VIB-1的功能 | 第37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7-40页 |
第二章 里氏木霉胞外蛋白酶的鉴定及功能分析 | 第40-90页 |
2.1 引言 | 第40页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0-61页 |
2.2.1 菌株、培养基及PCR引物 | 第40-45页 |
2.2.2 培养条件 | 第45-46页 |
2.2.3 酶、试剂和试剂金 | 第46页 |
2.2.4 主要实验仪器 | 第46页 |
2.2.5 常用试剂和缓冲液 | 第46-48页 |
2.2.6 分子生物学操作方法 | 第48-50页 |
2.2.7 蛋白酶敲除菌株的构建 | 第50-58页 |
2.2.8 生长及碳氮源利用情况的测定 | 第58-59页 |
2.2.9 蛋白酶平板分析 | 第59页 |
2.2.10 纤维素酶活力和蛋白酶测定 | 第59-60页 |
2.2.11 蛋白质组实验流程 | 第60页 |
2.2.12 生物信息学软件及分析 | 第60-6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61-89页 |
2.3.1 玉米浆培养发酵后期纤维素酶活力出现降低 | 第61-63页 |
2.3.2 不同培养条件下里氏木霉胞外蛋白酶的生成和变化 | 第63-65页 |
2.3.3 发酵前后期蛋白质组学的分析和比较 | 第65-70页 |
2.3.4 里氏木霉分泌蛋白酶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70-79页 |
2.3.5 蛋白酶缺失菌株构建 | 第79页 |
2.3.6 缺失蛋白酶对菌株碳源利用的影响 | 第79-80页 |
2.3.7 缺失蛋白酶对菌株氮源利用的影响 | 第80-81页 |
2.3.8 蛋白酶缺失菌株的蛋白酶平板分析 | 第81-82页 |
2.3.9 敲除蛋白酶对里氏木霉胞外纤维素酶的影响 | 第82-83页 |
2.3.10 蛋白酶敲除菌株发酵酶液的SDS-PAGE分析 | 第83-84页 |
2.3.11 蛋白酶敲除菌株明胶酶谱分析 | 第84-85页 |
2.3.12 多蛋白酶敲除菌株的构建 | 第85页 |
2.3.13 缺失蛋白酶对菌株碳源利用的影响 | 第85-86页 |
2.3.14 缺失蛋白酶对菌株氮源利用的影响 | 第86-87页 |
2.3.15 三蛋白酶基因敲除菌株的蛋白水解能力分析 | 第87-88页 |
2.3.16 三蛋白酶缺失菌株的胞外蛋白酶和纤维素酶活力分析 | 第88-8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三章 里氏木霉广域氮源调控因子Are1的功能分析 | 第90-130页 |
3.1 引言 | 第90-91页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91-105页 |
3.2.1 菌株、培养基及PCR引物 | 第91-94页 |
3.2.2 培养条件 | 第94页 |
3.2.3 酶、试剂和试剂盒 | 第94-95页 |
3.2.4 主要实验仪器 | 第95页 |
3.2.5 常用试剂和缓冲液 | 第95页 |
3.2.6 分子生物学操作方法 | 第95-97页 |
3.2.7 突变菌株的构建 | 第97-104页 |
3.2.8 碳、氮利用情况分析 | 第104页 |
3.2.9 纤维素酶活力测定 | 第104页 |
3.2.10 生物信息学软件及分析 | 第104页 |
3.2.11 RNA的提取和检测 | 第104-105页 |
3.2.12 RNA-seq分析 | 第10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105-128页 |
3.3.1 里氏木霉氮源调控因子的鉴定与分析 | 第105-109页 |
3.3.2 里氏木霉氮源调控因子Are1的鉴定分析 | 第109-110页 |
3.3.3 里氏木霉氮源调控因子Are1基因的表达 | 第110-111页 |
3.3.4 Are1缺失不影响菌株对碳源的利用 | 第111-112页 |
3.3.5 Are1缺失影响菌株对氮源的利用 | 第112页 |
3.3.6 Are1缺失影响菌株对氨基酸的利用 | 第112-114页 |
3.3.7 Are1缺失影响孢子生成 | 第114-115页 |
3.3.8 Are1调控里氏木霉蛋白酶的表达 | 第115-117页 |
3.3.9 RNA-seq揭示Are1对里氏木霉生长发育和氮源利用的影响 | 第117-120页 |
3.3.10 RNA-seq测序初步揭示Are1在里氏木霉氮源利用中的作用 | 第120-122页 |
3.3.11 Δare1菌株中过表达铵盐利用相关基因对菌株氮源利用的影响 | 第122-124页 |
3.3.12 缺失Are1对纤维素酶的生产的影响 | 第124-12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28-130页 |
第四章 里氏木霉类p53调控因子Vib1的功能分析 | 第130-162页 |
4.1 引言 | 第130页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30-139页 |
4.2.1 菌株、培养基及PCR引物 | 第130-134页 |
4.2.2 培养条件 | 第134页 |
4.2.3 用酶、试剂和试剂金 | 第134页 |
4.2.4 主要实验仪器 | 第134页 |
4.2.5 常用试剂和缓冲液 | 第134页 |
4.2.6 分子生物学操作方法 | 第134页 |
4.2.7 突变菌株的构建 | 第134-139页 |
4.2.8 菌体生长分析 | 第139页 |
4.2.9 纤维素酶活力测定 | 第139页 |
4.2.10 生物信息学软件及分析 | 第139页 |
4.2.11 RNA的提取和检测 | 第139页 |
4.2.12 RNA-seq实验及分析流程 | 第13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39-159页 |
4.3.1 里氏木霉类p53调控因子Vib1的鉴定与分析 | 第139-140页 |
4.3.2 里氏木霉Vib1缺失菌株的构建 | 第140-141页 |
4.3.3 里氏木霉Vib1缺失菌株影响生长和蛋白酶的分泌 | 第141-142页 |
4.3.4 构建里氏木霉蛋白酶回补菌株和过表达菌株 | 第142-144页 |
4.3.5 Vib1参与里氏木霉在氮源饥饿条件下菌丝的自溶过程 | 第144-147页 |
4.3.6 Vib1缺失菌株纤维素酶活力丧失 | 第147-149页 |
4.3.7 Vib1调控纤维素酶基因的表达 | 第149-151页 |
4.3.8 Vib1缺失影响xyr1表达 | 第151-152页 |
4.3.9 Vib1缺失菌株过表达Xyr1对纤维素酶基表达的影响 | 第152-154页 |
4.3.10 RNA-seq揭示Vib1对里氏木霉纤维素酶合成的影响 | 第154-157页 |
4.3.11 Vib1缺失菌株过表达Crt1对纤维素酶基表达的影响 | 第157-158页 |
4.3.12 过表达vib1进行里氏木霉菌株改良 | 第158-1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59-162页 |
第五章 里氏木霉高产纤维素酶突变菌株鉴定及其基因工程改良 | 第162-182页 |
5.1 引言 | 第162页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62-169页 |
5.2.1 菌株和质粒 | 第162-163页 |
5.2.2 PCR引物 | 第163-164页 |
5.2.3 培养条件、实验仪器和常用试剂 | 第164-165页 |
5.2.4 分子生物学操作方法 | 第165-166页 |
5.2.5 菌落形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166-167页 |
5.2.6 菌落及菌丝的形态观察 | 第167页 |
5.2.7 生长及碳源利用情况测定 | 第167页 |
5.2.8 里氏木霉SN1菌株尿嘧啶缺陷型菌株构建 | 第167-168页 |
5.2.9 里氏木霉SP4中过表达β-葡萄糖苷酶 | 第168页 |
5.2.10 纤维素酶活力测定 | 第168页 |
5.2.11 糖化不同预处理玉米芯底物 | 第168-16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69-181页 |
5.3.1 分子和形态学鉴定纤维素酶高产菌株SN1 | 第169-173页 |
5.3.2 SN1纤维素酶分泌能力和糖化能力分析 | 第173-175页 |
5.3.3 构建里氏木霉SN1尿嘧啶营养缺陷型菌株 | 第175-177页 |
5.3.4 在SP4中本源过表达里氏木霉β-葡萄糖苷酶 | 第177-179页 |
5.3.5 里氏木霉中过表达β-葡萄糖苷酶对纤维素酶酶解效率的影响 | 第179-180页 |
5.3.6 过表达β-葡萄糖苷酶的里氏木霉纤维素酶系的糖化应用 | 第180-18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81-182页 |
全文总结 | 第182-184页 |
参考文献 | 第184-200页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00-202页 |
致谢 | 第202-20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