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兰州市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调查报告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绪论第7-11页
第一章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概述第11-16页
    1.1 犯罪概念第11页
    1.2 犯罪构成第11-12页
        1.2.1 犯罪客体第11-12页
        1.2.2 犯罪客观方面第12页
        1.2.3 犯罪主体第12页
        1.2.4 犯罪主观方面第12页
    1.3 犯罪起源与发展第12-14页
        1.3.1 起源阶段(1997 年-2000 年)第12-13页
        1.3.2 蔓延阶段(2000 年-2009 年)第13页
        1.3.3 爆发阶段(2009 年至今)第13-14页
    1.4 犯罪一般特征规律第14-16页
        1.4.1 集团化第14页
        1.4.2 智能化第14页
        1.4.3 跨域化第14-16页
第二章 兰州市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特点与类型第16-28页
    2.1 兰州市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特点第16-20页
        2.1.1 经济发达及人口稠密县区案件高发第16-17页
        2.1.2 发案及涉案金额增幅迅猛第17页
        2.1.3 破案率及追赃率极低第17页
        2.1.4 多种诈骗方式交错融合并不断升级翻新第17-18页
        2.1.5 犯罪主体地域性鲜明第18-19页
        2.1.6 犯罪主体年龄及文化程度偏低第19页
        2.1.7 受害群体广泛但类型相对集中第19-20页
    2.2 兰州市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主要类型第20-28页
        2.2.1 冒充特定身份虚构事实第20-22页
        2.2.2 捏造退税、补贴、补助等虚假事实第22-24页
        2.2.3 进行虚假交易第24-25页
        2.2.4 利用虚假代办信息第25页
        2.2.5 网络恋情第25-26页
        2.2.6 其他诈骗方法第26-28页
第三章 兰州市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成因第28-40页
    3.1 犯罪成本因素第28-29页
        3.1.1 经济成本低廉第28页
        3.1.2 惩罚成本低下第28-29页
    3.2 行业监管因素第29-31页
        3.2.1 重利益轻管理第29页
        3.2.2 对电信产品监管缺失第29-30页
        3.2.3 对银行卡监管不到位第30-31页
        3.2.4 银行缺乏应对电信网络诈骗的紧急措施第31页
    3.3 侦查防控因素第31-34页
        3.3.1 警方打击难度大第32-33页
        3.3.2 防范宣传不够到位第33-34页
    3.4 犯罪被害人因素第34-35页
        3.4.1 被害人防范意识薄弱第34页
        3.4.2 被害人存在过错第34-35页
    3.5 法律因素第35-40页
        3.5.1 刑事立法滞后第35-38页
        3.5.2 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滞后第38-40页
第四章 兰州市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打击与防范第40-53页
    4.1 兰州市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打防现状第40-46页
        4.1.1 电信网络运营商的相关措施第40-41页
        4.1.2 银行业的相关措施第41-42页
        4.1.3 公安机关的打防措施第42-44页
        4.1.4 打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第44-46页
    4.2 针对兰州市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提出的预防对策第46-53页
        4.2.1 从行业监管出发预防犯罪第47-48页
        4.2.2 从侦查合作出发预防犯罪第48-50页
        4.2.3 从强化潜在被害人防范意识出发预防犯罪第50-51页
        4.2.4 呼吁尽快完善立法第51-53页
结论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5页
致谢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网络著作权的刑法保护
下一篇:程某交通肇事找人“顶罪”案定性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