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风流与王羲之文学创作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序言 | 第8-14页 |
第一节 王羲之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第三节 研究对象及方法 | 第12-14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一章 东晋风流 | 第14-34页 |
第一节 东晋风流的定义及形成 | 第14-24页 |
一、东晋风流的定义 | 第14-17页 |
二、东晋风流的形成 | 第17-24页 |
第二节 东晋风流的特征 | 第24-30页 |
一、门阀士族成为东晋风流的主体 | 第24-25页 |
二、礼玄双修、佛道相融的名士风流 | 第25-26页 |
三、亦“仕”亦“隐”的名士风流 | 第26页 |
四、多才多艺的名士风流 | 第26-28页 |
五、两晋风流之别 | 第28-30页 |
第三节 东晋风流对东晋文艺创作的影响 | 第30-34页 |
一、东晋风流与文学的影响 | 第30-32页 |
二、东晋风流对艺术的影响 | 第32页 |
三、从王羲之书法看东晋风流 | 第32-34页 |
第二章 王羲之文学创作 | 第34-65页 |
第一节 王羲之文学创作思想的形成 | 第34-48页 |
一、生平经历 | 第35-36页 |
二、家风与家学 | 第36-39页 |
三、多元的人际交游圈 | 第39页 |
四、双重的人格 | 第39-44页 |
五、儒道并综、玄佛通融 | 第44-48页 |
第二节 王羲之文学创作的体例分类 | 第48-58页 |
一、高古而清奇的兰亭诗 | 第49-55页 |
二、绮丽而典雅的书论赋 | 第55-56页 |
三、自然而精约的杂帖文 | 第56-58页 |
第三节 王羲之的文学创作风格 | 第58-65页 |
一、任情适性,率意为文 | 第58-59页 |
二、化骈为散,雅俗相间 | 第59-61页 |
三、善用修辞,增强文采 | 第61-65页 |
第三章 东晋风流与王羲之文学创作的关系 | 第65-86页 |
第一节 魏晋名士的尚“简”的审美观念 | 第65-70页 |
第二节 王羲之率意为文的尚“简”文风 | 第70-75页 |
第三节“修齐治平”与心忧社稷的情怀 | 第75-78页 |
第四节 道家之风与王羲之隐逸主题 | 第78-86页 |
一、东晋风流的隐逸之风 | 第78-80页 |
二、王羲之创作的隐逸主题 | 第80-86页 |
结语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一、古籍类 | 第87页 |
二、专著类 | 第87-89页 |
三、论文类 | 第89-90页 |
附录 从“悲”的情绪辨《兰亭序》之真伪 | 第90-102页 |
致谢辞 | 第102-104页 |
后记 | 第104-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