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6页 |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4-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5页 |
1.2.1 黄土工程性质的研究 | 第16-18页 |
1.2.2 土的压实机理研究 | 第18-19页 |
1.2.3 压实土的力学性质研究 | 第19-23页 |
1.2.4 压实土的结构性研究 | 第23-2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25-28页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6-28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28-36页 |
第二章 黄土状粉土的压实特性及压实后力学性质 | 第36-68页 |
2.1 引言 | 第36-37页 |
2.2 压实试验 | 第37-43页 |
2.2.1 试验土样 | 第37页 |
2.2.2 试验方法 | 第37-40页 |
2.2.3 黄土状粉土的压实曲线 | 第40-42页 |
2.2.4 压实前后土体颗粒级配的变化 | 第42-43页 |
2.3 压实黄土状粉土的变形特性 | 第43-50页 |
2.3.1 压实黄土状粉土的压缩试验 | 第43-45页 |
2.3.2 变形特性随初始含水量的变化规律 | 第45-48页 |
2.3.3 变形特性随压实功的变化规律 | 第48-50页 |
2.4 压实黄土状粉土的抗剪强度 | 第50-54页 |
2.4.1 压实黄土状粉土的剪切试验 | 第50-51页 |
2.4.2 抗剪强度随初始含水量的变化规律 | 第51-53页 |
2.4.3 抗剪强度随压实功的变化规律 | 第53-54页 |
2.5 压实黄土状粉土的承载比 | 第54-57页 |
2.5.1 试验方案 | 第54-55页 |
2.5.2 试样方法 | 第55-56页 |
2.5.3 压实黄土状粉土的不浸水承载比 | 第56-57页 |
2.6 压实黄土状粉土的水敏性 | 第57-63页 |
2.6.1 浸水对压实黄土状粉土压缩性的影响 | 第57-58页 |
2.6.2 浸水对压实黄土状粉土直剪强度的影响 | 第58-62页 |
2.6.3 浸水对压实黄土状粉土承载比的影响 | 第62-63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第三章 压实黄土状粉土的微观结构研究 | 第68-106页 |
3.1 引言 | 第68页 |
3.2 原状土样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方法 | 第68-78页 |
3.2.1 原状土样品制备方法研究 | 第69-75页 |
3.2.2 SEM微观图像采集方法 | 第75-78页 |
3.3 压实黄土状粉土的微观结构的定性研究 | 第78-87页 |
3.3.1 压实黄土状粉土的主要结构特点 | 第78-80页 |
3.3.2 黄土状粉土微观结构受含水量影响的变化规律 | 第80-83页 |
3.3.3 压实功对黄土状粉土微观结构的影响 | 第83-85页 |
3.3.4 压实黄土与原状黄土结构特征比较 | 第85-87页 |
3.4 压实黄土状粉土的微观结构的定量研究 | 第87-100页 |
3.4.1 SEM微观图像处理概述 | 第87-88页 |
3.4.2 定量化分析几何量的选取及测量 | 第88-92页 |
3.4.3 各几何参量对土体结构性的评价 | 第92-98页 |
3.4.4 压实初始含水量、压实功对孔隙分布的影响 | 第98-10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102-106页 |
第四章 黄土状粉土中颗粒的矿物组成及形貌 | 第106-128页 |
4.1 引言 | 第106页 |
4.2 黄土状粉土颗粒的形貌 | 第106-116页 |
4.2.2 黄土状粉土的颗粒形状 | 第106-116页 |
4.3 颗粒的矿物成分 | 第116-122页 |
4.3.1 颗粒的矿物成分测试方法 | 第116-117页 |
4.3.2 颗粒成分的X射线衍射法分析结果 | 第117-118页 |
4.3.3 颗粒成分的EDX测试结果 | 第118-122页 |
4.4 不同成分颗粒的形状特点 | 第122-12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24-126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126-128页 |
第五章 粉土颗粒的纳米力学特性 | 第128-168页 |
5.1 引言 | 第128页 |
5.2 纳米力学基本理论 | 第128-134页 |
5.2.1 纳米压入仪的基本结构 | 第128-130页 |
5.2.2 纳米压入仪的力学模型[3] | 第130-131页 |
5.2.3 接触刚度的确定 | 第131-132页 |
5.2.4 连续刚度测量法 | 第132-133页 |
5.2.5 Oliver-Pharr法确定硬度和弹性模量 | 第133-134页 |
5.3 试验方法 | 第134-138页 |
5.3.1 试样制备方法 | 第135-136页 |
5.3.2 纳米压入试验参数的选择 | 第136-137页 |
5.3.3 纳米压入试验步骤 | 第137-138页 |
5.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138-151页 |
5.4.1 试验数据分析 | 第138-146页 |
5.4.2 反褶积法(Deconvolution)数据解析原理 | 第146-150页 |
5.4.3 粒状颗粒的强度与弹性模量 | 第150-151页 |
5.5 白云母片状结构纳米力学性质研究 | 第151-163页 |
5.5.1 原状白云母片状试样的纳米压入试验 | 第151-155页 |
5.5.2 平面法向压缩对白云母纳米力学性质的影响 | 第155-157页 |
5.5.3 平面外弯曲对白云母纳米力学性质的影响 | 第157-162页 |
5.5.4 不同应力/应变条件对白云母的纳米力学特性影响机理分析 | 第162-16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63-164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164-168页 |
第六章 黄土状粉土的压实机理分析 | 第168-190页 |
6.1 引言 | 第168页 |
6.2 土中颗粒排列、受力及变形特点 | 第168-180页 |
6.2.1 土中颗粒的排列 | 第168-173页 |
6.2.2 土体中颗粒的受力分析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173-175页 |
6.2.3 颗粒的主要变形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175-180页 |
6.3 黄土状粉土的压实机理 | 第180-186页 |
6.3.1 黄土状粉土的压实概念模型 | 第180-184页 |
6.3.2 压实黄土状粉土力学性质受压实参数影响的机理分析 | 第184-186页 |
6.3.3 工程应用 | 第18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86-188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188-19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90-194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90-193页 |
7.1.1 黄土状粉土的压实特性及压实后力学性质 | 第190-191页 |
7.1.2 压实黄土状粉土的微观结构研究 | 第191页 |
7.1.3 黄土状粉土颗粒的基本性质 | 第191-192页 |
7.1.4 粉土颗粒的纳米力学特性 | 第192页 |
7.1.5 黄土状粉土的压实机理分析 | 第192-193页 |
7.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193-194页 |
附录 | 第194-202页 |
附录1 微观图像中孔隙分布分维数计算代码 | 第194-196页 |
附录2 单轴压缩后圆片状白云母试样纳米压入测试结果 | 第196-198页 |
附录3 悬臂弯曲后片状白云母试样纳米压入测试结果 | 第198-202页 |
致谢 | 第202-20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04-206页 |
论文独创性说明 | 第206-208页 |
太原理工大学岩土工程学科历届博士学位论文题目 | 第2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