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史教育基地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2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7-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8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8-9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5 适用理论 | 第10-12页 |
第二章 校史教育基地的功能及其与大学文化的关系 | 第12-22页 |
2.1 校史教育基地 | 第12-15页 |
2.1.1 校史教育基地的内涵 | 第12页 |
2.1.2 校史教育基地的功能 | 第12-15页 |
2.2 大学文化 | 第15-18页 |
2.2.1 大学文化的内涵 | 第15-16页 |
2.2.2 大学文化的功能 | 第16-18页 |
2.3 校史教育基地与大学文化的辩证关系 | 第18-2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国内重点大学校史教育基地的简介 | 第22-37页 |
3.1 概述 | 第22-23页 |
3.2 国内几所重点大学校史馆建设简介 | 第23-29页 |
3.2.1 北京大学校史馆 | 第23-24页 |
3.2.2 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 | 第24-25页 |
3.2.3 浙江大学校史馆 | 第25-27页 |
3.2.4 复旦大学校史馆 | 第27-28页 |
3.2.5 中国人民大学校史馆 | 第28-29页 |
3.3 大学校园历史遗迹对校史教育基地的贡献 | 第29-32页 |
3.3.1 北大“红楼” | 第29-31页 |
3.3.2 西南联大遗址 | 第31-32页 |
3.4 天津大学校史博物馆建设简介 | 第32-36页 |
3.4.1 校史馆的选址与规划 | 第32-33页 |
3.4.2 展馆布置的指导思想 | 第33-34页 |
3.4.3 展览内容简介 | 第34-35页 |
3.4.4 校史教育基地配套建设 | 第35-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建设校史教育基地的相关保障条件 | 第37-45页 |
4.1 引言 | 第37-38页 |
4.2 校史资料保障 | 第38-40页 |
4.2.1 校史材料搜集的来源 | 第38-39页 |
4.2.2 校史材料的甄选 | 第39-40页 |
4.3 展示手段保障 | 第40-42页 |
4.3.1 展示的宗旨 | 第40页 |
4.3.2 “人本主义”学习论 | 第40-41页 |
4.3.3 如何达至“以人为本”的展示效果 | 第41-42页 |
4.4 人才队伍保障 | 第42-44页 |
4.4.1 档案管理队伍 | 第42-43页 |
4.4.2 校史研究队伍 | 第43页 |
4.4.3 校史博物馆运营队伍 | 第43页 |
4.4.4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 第43-44页 |
4.5 体制与经费保障 | 第4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高校校史教育基地建设现状分析及展望 | 第45-48页 |
5.1 高校校史教育基地建设现状分析 | 第45-47页 |
5.2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