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代自由主义文学研究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引言 | 第15-24页 |
第一章 压力与挑战 | 第24-52页 |
第一节 40年代的现实政治 | 第25-35页 |
一、民族主义 | 第25-28页 |
二、复古主义 | 第28-30页 |
三、民主与独裁 | 第30-35页 |
第二节 文学的统制 | 第35-42页 |
一、国民党的文艺政策 | 第35-37页 |
二、民族文学运动 | 第37-40页 |
三、反文艺领域里的个人主义 | 第40-42页 |
第三节 文学的位置 | 第42-52页 |
一、大众化与特殊化 | 第42-45页 |
二、文学与政策 | 第45-48页 |
三、英雄崇拜与自由民主 | 第48-52页 |
第二章 国统区:"旧调"与"新声" | 第52-89页 |
第一节 发现文学的"弊"与"病" | 第52-61页 |
一、朱光潜:文学之流弊 | 第52-56页 |
二、施蛰存:文学之贫困 | 第56-58页 |
三、梁实秋:文学之堕落 | 第58-61页 |
第二节 自由主义文学运动的重造 | 第61-77页 |
一、日常生活的意义 | 第62-65页 |
二、新个性主义 | 第65-71页 |
三、完整的人 | 第71-77页 |
第三节 向远景凝眸:40年代的沈从文 | 第77-89页 |
一、对个人主义的误读 | 第77-80页 |
二、对文学与政治的解读 | 第80-84页 |
三、"神在我们生命里"的"奇书" | 第84-89页 |
第三章 沦陷区:在"言"与"不言"间 | 第89-127页 |
第一节 在夹缝中生存的自由主义文学 | 第89-104页 |
一、沦陷区的政治环境 | 第89-92页 |
二、文学与战争 | 第92-96页 |
三、言与不言 | 第96-98页 |
四、"永远的东西" | 第98-104页 |
第二节 张爱玲:自己的文章与时间的荒野 | 第104-117页 |
一、一个个人主义者 | 第104-108页 |
二、自己的文章 | 第108-112页 |
三、时间的荒野 | 第112-117页 |
第三节 钱钟书:忧愤之书与潜在写作 | 第117-127页 |
一、潜在写作 | 第117-118页 |
二、政治立场 | 第118-121页 |
三、文学批评 | 第121-123页 |
四、自我的分裂与迷失 | 第123-127页 |
第四章 左翼的异端:有"问题"的个人主义 | 第127-167页 |
第一节 阐述"遗产"与重塑"传统" | 第128-138页 |
一、"传统"的"发明" | 第128-132页 |
二、鲁迅的"学生" | 第132-135页 |
三、有"问题"的个人主义 | 第135-138页 |
第二节 "正统"与"逆流" | 第138-150页 |
一、战争、作家与文艺 | 第139-141页 |
二、精神的介入 | 第141-146页 |
三、个人、历史与人民 | 第146-150页 |
第三节 "政治家"与"艺术家" | 第150-167页 |
一、"曾经的蜜月期" | 第151-156页 |
二、角色的游移与"人的解放" | 第156-160页 |
三、"革命社会里的个人" | 第160-167页 |
第五章 命运抉择:自由主义与中间路线 | 第167-217页 |
第一节 文人议政与"自由"的政治 | 第167-181页 |
一、知识分子的任务 | 第167-171页 |
二、自由主义的理念 | 第171-177页 |
三、中国:出路与方向 | 第177-181页 |
第二节 作家的"变"与"不变" | 第181-200页 |
一、右翼:"中国文艺再革命"的"希望" | 第182-184页 |
二、左翼:"文艺的新方向"的"召唤" | 第184-190页 |
三、变与不变:自由主义作家的选择 | 第190-200页 |
第三节 重构文学自由主义的理念 | 第200-217页 |
一、文学的另一个方向 | 第200-205页 |
二、文学自由的鼓与呼 | 第205-210页 |
三、诗的新方向 | 第210-217页 |
结语 | 第217-2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20-22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 第226-227页 |
后记 | 第2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