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党史论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论文

陈独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文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引言第17-29页
    一、选题缘由第17-21页
    二、研究现状第21-25页
    三、研究理念第25-27页
    四、研究方法第27-29页
第一章 陈独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形成与演变第29-63页
    一、1915—1920:转向马克思主义的激变时期第29-39页
        (一) 1879—1914:封建秀才—康梁派—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第29-33页
        (二) 1915—1919: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第33-36页
        (三) 1919—1920: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迅速转变第36-39页
    二、1920—1927: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时期第39-47页
        (一) 1920—1922:创建中国共产党第39-40页
        (二) 1923—1925:推动国共合作和大革命高潮的到来第40-43页
        (三) 1926—1927:大革命高潮中的右倾错误和失败第43-47页
    三、1928—1937:反思中国革命的托洛茨基主义时期第47-54页
        (一) 1928—1929:对中国革命的反思与接受托洛茨基主义第47-51页
        (二) 1930—1937:组织领导中国托派第51-54页
    四、1937—1942:偏离马克思主义时期第54-63页
        (一) "不隶属任何党派"政治心态的形成第54-56页
        (二) 抗战前期的政治见解:抗战建国第56-58页
        (三) 晚年的最后政治见解:否定列宁主义第58-63页
第二章 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贡献与不足第63-95页
    一、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贡献第64-82页
        (一) 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阐释第65-72页
        (二) 对剩余价值理论的阐释第72-76页
        (三) 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阐释第76-82页
    二、陈独秀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足第82-95页
        (一)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接受的不彻底性第83-86页
        (二)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片面性和教条化倾向第86-92页
        (三) 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局限性的原因第92-95页
第三章 陈独秀创建中国共产党的贡献与历史局限第95-122页
    一、列宁和共产国际对陈独秀建党思想的影响第95-99页
        (一) 列宁的建党思想及其对陈独秀的影响第96-98页
        (二) 共产国际俄共(布)对陈独秀建党思想的影响第98-99页
    二、陈独秀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第99-116页
        (一) 开天辟地,秘密筹划建党第100-109页
        (二) 定党章立党纲,完成建党使命第109-114页
        (三) 陈独秀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意义第114-116页
    三、陈独秀建党实践的历史局限性第116-122页
        (一) 在党的自身建设上的幼稚性第117-120页
        (二) 对共产国际的高度依赖性第120-122页
第四章 陈独秀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与失误第122-177页
    一、列宁与共产国际、俄共(布)对陈独秀探索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影响第122-135页
        (一) 列宁民族和殖民地革命理论的影响第122-124页
        (二) 共产国际、俄共(布)的双重影响第124-135页
    二、陈独秀对中国国情的理论探索第135-151页
        (一) 对中国社会性质的理论探索第135-139页
        (二) 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初步分析第139-151页
    三、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理论探索第151-166页
        (一) 对中国革命性质的理论探索第151-156页
        (二) 对中国革命阶段和前途的理论探索第156-162页
        (三) 对统一战线中革命领导权问题的理论探索第162-166页
    四、陈独秀探索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失误第166-177页
        (一) "二次革命论"与教条主义错误第167-171页
        (二) 忽视领导权的右倾错误第171-177页
第五章 陈独秀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初步考量及其偏差第177-212页
    一、陈独秀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考量第177-194页
        (一) 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系的认识第177-185页
        (二) 对落后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思考第185-194页
    二、陈独秀对社会主义民主的思考第194-202页
        (一) 对苏联社会主义民主的反思第194-197页
        (二) 对社会主义民主的设想第197-202页
    三、陈独秀对社会主义初步考量的偏差第202-212页
        (一) 对实现社会主义问题认识的教条性和反复性第203-207页
        (二) 对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批判的片面性和情绪化第207-212页
第六章 陈独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地位及启示第212-239页
    一、陈独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第212-223页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原则的初步探索者第212-218页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者和早期开拓者第218-220页
        (三) 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影响第220-223页
    二、陈独秀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局限第223-230页
        (一) 特定历史条件和独特个性的限制第224-226页
        (二)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思维方法上的缺陷第226-227页
        (三)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的认识不成熟第227-230页
    三、陈独秀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启示第230-239页
        (一)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第230-233页
        (二)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第233-234页
        (三)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标准和民主政治建设使命第234-239页
结束语第239-240页
参考文献第240-25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第250-252页
后记第252页

论文共2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近代中国宪法变迁与中央官署变革--从官制改革到五院政府
下一篇:四十年代自由主义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