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4-26页 |
一、研究范畴、选题意义以及问题的提出 | 第14-16页 |
二、本课题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三、核心概念的厘定与研究方法的选取 | 第20-23页 |
四、研究思路以及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23-26页 |
第一章 冷战后东亚地缘战略环境的延续与变迁 | 第26-39页 |
一、东亚在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 | 第26-30页 |
(一) 东亚的地理位置及其战略意义 | 第26-27页 |
(二) 东亚-西太平洋的崛起 | 第27-28页 |
(三) 东亚之于美国的战略重要性:由“重欧轻亚”转向“欧亚并重” | 第28-30页 |
二、冷战后东亚地缘政治格局的延续性 | 第30-34页 |
(一) 战和之间的“冷和” | 第30-31页 |
(二) 依旧分离的东亚世界 | 第31-32页 |
(三) 历史并未在东亚终结 | 第32-34页 |
三、冷战后东亚地缘政治态势的变异性 | 第34-39页 |
(一) “天下莫与之强”的全球超级大国 | 第34-35页 |
(二) 中美苏“战略大三角”的不复存在 | 第35-37页 |
(三) 诸多潜在的地区冲突热点的凸显 | 第37-39页 |
第二章 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的三重利益 | 第39-49页 |
一、冷战后美国在东亚生死攸关的利益 | 第39-44页 |
(一) 确保美国、东亚盟国以及东亚海上通道的安全 | 第40-41页 |
(二) 防范东亚潜在战略对手的崛起 | 第41-43页 |
(三) 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运载工具在东亚的扩散与使用 | 第43-44页 |
二、冷战后美国在东亚的重大利益 | 第44-47页 |
(一) 维护“美国治下”的东亚和平 | 第44-45页 |
(二) 扩展美国在东亚的经贸利益 | 第45-46页 |
(三) 推广“美国式”的自由民主 | 第46-47页 |
三、冷战后美国在东亚的次要利益 | 第47-49页 |
第三章 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面临的挑战及美国的战略应对 | 第49-122页 |
一、中国崛起及美国的战略应对 | 第49-82页 |
(一) “中国挑战论”: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认知 | 第50-60页 |
(二) 冷战后美国对华战略的演变 | 第60-74页 |
(三) 冷战后美国对华战略的实质 | 第74-82页 |
二、朝鲜问题及美国的战略应对 | 第82-122页 |
(一) “朝鲜威胁论”:美国对朝鲜问题的认知 | 第83-92页 |
(二) 冷战后美国对朝战略的演变 | 第92-114页 |
(三) 冷战后美国对朝战略的实质 | 第114-122页 |
第四章 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的三大支柱 | 第122-162页 |
一、超强国力:独步天下的力量基础 | 第122-133页 |
(一) 硬实力稳步增长 | 第123-127页 |
(二) 软实力逐渐凸显 | 第127-131页 |
(三) 东亚存在的增强 | 第131-133页 |
二、双边同盟:无可估价的“冷战遗产” | 第133-152页 |
(一) 日益巩固的美日同盟 | 第135-141页 |
(二) 不断强化的美韩同盟 | 第141-145页 |
(三) 逐步拓展的美澳同盟 | 第145-152页 |
三、多边制度:地区安全的多维之网 | 第152-162页 |
(一) 推动双边联盟的多边化:实现力量合成 | 第152-158页 |
(二) 构建多边安全机制 | 第158-160页 |
(三) 参与“第二轨道”的非官方论坛 | 第160-162页 |
第五章 以均势求霸权: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的实质 | 第162-181页 |
一、战略定位:离岸平衡手 | 第162-166页 |
(一) 保持行动自由的域外大国 | 第163-164页 |
(二) “使鹬蚌相争”的“得利渔翁” | 第164-166页 |
二、战略指向:东亚霸权 | 第166-171页 |
(一) 制衡地区霸权挑战国 | 第166-168页 |
(二) 控制地区内结盟大国 | 第168-171页 |
三、战略举措:东亚新均势战略 | 第171-181页 |
(一) 霸权国的“分而治之” | 第173-176页 |
(二) 盟国的“跟着强者走” | 第176-181页 |
结论: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的根源与走向及中国的战略选择 | 第181-202页 |
一、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的地缘政治根源 | 第181-188页 |
(一) 打造坚不可摧的“美国堡垒” | 第182-184页 |
(二) 从“担心被包围”到“进行反包围” | 第184-186页 |
(三) “海权对抗陆权”传统的当代演绎 | 第186-188页 |
二、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的未来走向 | 第188-195页 |
(一) 软性遏制 | 第189-191页 |
(二) 柔性接触 | 第191-192页 |
(三) 隐性融合 | 第192-195页 |
三、中国的战略选择 | 第195-202页 |
(一) “致人而不致于人” | 第196-197页 |
(二) “不战而屈人之兵” | 第197-199页 |
(三) “因利而制权” | 第199-202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223页 |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223-224页 |
作者简介 | 第224-225页 |
后记 | 第225-2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