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和碳点的合成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44页
    1.1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第13-18页
        1.1.1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特点第13页
        1.1.2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合成方法第13-16页
        1.1.3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性质研究第16-18页
    1.2 二氧化硅交联的核-壳杂化胶束第18-21页
        1.2.1 二氧化硅交联的核-壳杂化胶束的定义及结构特点第18-19页
        1.2.2 二氧化硅交联的核-壳杂化胶束的合成方法第19-21页
    1.3 碳点第21-34页
        1.3.1 碳点的特点第22-23页
        1.3.2 碳点的合成方法第23-29页
        1.3.3 碳点的光学性质第29-31页
        1.3.4 碳点的细胞毒性第31-32页
        1.3.5 碳点的生物成像第32-34页
    1.4 本课题选题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成果第34-36页
    1.5 本论文所使用的表征手段和测试方法第36-38页
    参考文献第38-44页
第二章 设计合成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第44-64页
    2.1 引言第44-46页
    2.2 实验部分第46页
        2.2.1 实验试剂第46页
        2.2.2 实验步骤第46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6-60页
        2.3.1 二乙醇胺和氨水为添加剂制备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第46-51页
        2.3.2 缓冲溶液为添加剂制备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第51-54页
        2.3.3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生成机理第54-57页
        2.3.4 醇类对粒子尺寸的影响第57-58页
        2.3.5 基本表征第58-60页
    2.4 本章小结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4页
第三章 二氧化硅交联的线状核-壳胶束的制备第64-79页
    3.1 引言第64-66页
    3.2 实验部分第66-67页
        3.2.1 实验试剂第66页
        3.2.2 实验步骤第66-67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7-74页
        3.3.1 二氧化硅交联的线状胶束的合成及表征第67-68页
        3.3.2 二氧化硅交联的线状胶束的生成过程第68-72页
        3.3.3 二氧化硅交联的线状胶束的稳定性第72-73页
        3.3.4 二氧化硅交联的线状胶束的药物担载和释放第73-74页
    3.4 本章小结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9页
第四章 以商品化的活性炭为碳源制备多色发光的碳点第79-94页
    4.1 引言第79-80页
    4.2 实验部分第80-82页
        4.2.1 实验试剂第80-81页
        4.2.2 实验步骤第81-82页
    4.3 结果和讨论第82-90页
        4.3.1 碳点的合成及表征第82-85页
        4.3.2 碳点的发光性质第85-88页
        4.3.3 碳点的发光机理第88-90页
    4.4 本章小结第90-91页
    参考文献第91-94页
第五章 碳氮聚合物为前驱物制备高量子产率的碳点第94-101页
    5.1 引言第94页
    5.2 实验部分第94-95页
        5.2.1 实验试剂第94页
        5.2.2 实验步骤第94-95页
    5.3 结果和讨论第95-98页
        5.3.1 碳点的合成及表征第95-96页
        5.3.2 碳点的发光性质第96-98页
    5.4 本章小结第98-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1页
作者简历第10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101-103页
致谢第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被动动态行走双足机器人的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研究
下一篇: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底线、挑战与应策,1989-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