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33页 |
1.1 神经肽FF及其受体的发现 | 第11-15页 |
1.1.1 RFa家族的发现 | 第11页 |
1.1.2 神经肽FF和神经肽AF的发现 | 第11-13页 |
1.1.3 神经肽FF前体的鉴定 | 第13-14页 |
1.1.4 神经肽FF受体的发现 | 第14-15页 |
1.2 神经肽FF和神经肽FF受体的组织分布 | 第15-17页 |
1.2.1 神经肽FF的组织分布 | 第15页 |
1.2.2 神经肽FF受体的组织分布 | 第15-17页 |
1.3 NPFF系统的主要生理功能 | 第17-19页 |
1.4 对NPFF受体在细胞水平上的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1.5 NPFF系统和NO之间的关系 | 第22-24页 |
1.6 SH-SY5Y细胞的来源 | 第24-25页 |
1.7 MAPK(ERK1/2)与PI3K-Akt信号通路 | 第25-33页 |
1.7.1 MAPK(ERK1/2)信号通路 | 第25-28页 |
1.7.2 PI3K-Akt信号通路 | 第28-33页 |
第二章 立题依据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5-53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35-36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5-36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36页 |
3.2 多肽的合成方法和纯化方法 | 第36-38页 |
3.2.1 试剂处理 | 第36页 |
3.2.2 NPFF的固相合成 | 第36-37页 |
3.2.3 切割树脂 | 第37-38页 |
3.2.4 多肽分离纯化和鉴定 | 第38页 |
3.3 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ERK1/2和Akt信号通路 | 第38-42页 |
3.3.1 试剂配制 | 第38-39页 |
3.3.2 蛋白样品制备 | 第39页 |
3.3.3 用BCA测定蛋白样品浓度 | 第39-40页 |
3.3.4 聚丙烯酰胺凝胶(SDS-PAGE)电泳 | 第40-41页 |
3.3.5 转印 | 第41页 |
3.3.6 封闭和抗体孵育 | 第41-42页 |
3.3.7 ECL显色和压片 | 第42页 |
3.3.8 用Stripping buffer再生膜 | 第42页 |
3.4 重组载体构建 | 第42-49页 |
3.4.1 重组载体的构建策略 | 第42-44页 |
3.4.2 引物设计 | 第44-45页 |
3.4.3 目的基因的扩增 | 第45-46页 |
3.4.4 目的基因的克隆 | 第46页 |
3.4.5 Inoue法制备超级感受态细胞 | 第46-47页 |
3.4.6 转化 | 第47页 |
3.4.7 阳性克隆的鉴定 | 第47-48页 |
3.4.8 构建pcDNA3.1(+)-HA-NPFFR_2重组质粒 | 第48页 |
3.4.9 构建pECFP-C1-HA-NPFFR_2重组质粒 | 第48-49页 |
3.5 细胞模型的建立 | 第49-52页 |
3.5.1 制备高纯度、高浓度质粒 | 第49页 |
3.5.2 筛选最小抗性浓度 | 第49页 |
3.5.3 转染 | 第49-51页 |
3.5.4 重组细胞的鉴定 | 第51-52页 |
3.6 数据分析 | 第52-53页 |
第四章 实验结果 | 第53-59页 |
4.1 在SH-SY5Y细胞系中内源表达hNPFF2受体 | 第53页 |
4.2 hNPFF2受体在SH-SY5Y细胞中介导的MAPK信号通路 | 第53页 |
4.3 hNPFF2受体在SH-SY5Y细胞中介导的Akt信号通路 | 第53-55页 |
4.4 pCDNA3.1(+)-HA-NPFFR_2载体和pECFP-C1-HA-NPFFR_2载体 | 第55页 |
4.4.1 pCDNA3.1(+)-HA-NPFFR_2载体的构建 | 第55页 |
4.4.2 pECFP-C1-HA-NPFFR_2载体的构建 | 第55页 |
4.5 表达有HEK293-NPFFR_2和Hela-NPFFR_2的细胞模型建立 | 第55-59页 |
4.5.1 稳定表达pCDNA3.1(+)-HA-NPFFR_2-HEK293细胞模型 | 第55-56页 |
4.5.2 瞬时表达pECFP-C1-HA-NPFFR_2-Hela细胞模型 | 第56-59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59-64页 |
5.1 ERK对hNPFF_2受体表达的调节 | 第59-60页 |
5.2 Akt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hNPFF_2受体的细胞功能 | 第60-62页 |
5.3 构建表达hNPFF_2受体的细胞模型的意义 | 第62-63页 |
5.4 总结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81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附录Ⅰ | 第83-84页 |
附录Ⅱ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