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黄曲霉素—银团簇体系SERS增强机理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1章 绪论第14-28页
    1.1 黄曲霉素的概述及其研究意义第14-17页
    1.2 拉曼光谱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第17-23页
        1.2.1 拉曼散射和拉曼光谱的基本原理第17-18页
        1.2.2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及其增强机理第18-22页
        1.2.3 共振拉曼光谱第22-23页
    1.3 纳米粒子等离子体共振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23-25页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第25-28页
        1.4.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5-26页
        1.4.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6-28页
第2章 理论计算方法介绍第28-40页
    2.1 密度泛函理论简介第28-29页
    2.2 密度泛函近似第29-30页
        2.2.1 局域密度近似第29-30页
        2.2.2 广义梯度近似第30页
    2.3 基组第30-32页
    2.4 简谐振动分析的基本原理第32-35页
        2.4.1 简谐振动第32-34页
        2.4.2 拉曼强度计算方法第34-35页
    2.5 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第35-40页
        2.5.1 时域有限差分法的基本原理第35-38页
        2.5.2 FDTD的数值稳定性分析第38-40页
第3章 B类黄曲霉素分子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及其预共振拉曼光谱第40-61页
    3.1 B类黄曲霉素分子的几何结构及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第41-47页
        3.1.1 黄曲霉素B_1、B_2及其复合物的基态结构和性质第41-43页
        3.1.2 黄曲霉素B_1、B_2分子的拉曼光谱第43-45页
        3.1.3 黄曲霉素B_1,B_2分子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第45-47页
    3.2 吸附基底结构对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影响第47-54页
        3.2.1 复合物AFB_1-Ag_n(n=2,4,6)的拉曼光谱第47-50页
        3.2.2 复合物AFB_2-Ag_n(n=2,4,7)的拉曼光谱第50-54页
    3.3 B类黄曲霉素的预共振拉曼光谱第54-60页
        3.3.1 复合物AFB_1-Ag_n(n=2,4,6)的预共振拉曼光谱第54-56页
        3.3.2 复合物AFB_2-Ag_2的预共振拉曼光谱第56-60页
    3.4 小结第60-61页
第4章 G类黄曲霉素分子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及其预共振拉曼光谱第61-82页
    4.1 黄曲霉素G_1、G_2分子的结构及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第61-70页
        4.1.1 黄曲霉素G_1,G_2的结构及其拉曼光谱第62-63页
        4.1.2 黄曲霉素G_1不同位点的吸附性质第63-66页
        4.1.3 黄曲霉素G_1,G_2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第66-70页
    4.2 银团簇吸附取向对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影响第70-77页
        4.2.1 复合物AFG_1-Ag_(4n)(n=L,S),AFG_2-Ag_(4n)(n=L,S)的拉曼光谱第70-74页
        4.2.2 复合物AFG_1-Ag_(7n)(n=L,S)和AFG_2-Ag_(7n)(n=L,S)的拉曼光谱第74-77页
    4.3 复合物AFG_1-Ag_n(n=2,4,6,7)的预共振拉曼光谱第77-80页
    4.4 小结第80-82页
第5章 外加电场对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影响第82-97页
    5.1 计算方法第82-83页
    5.2 外电场作用下复合物AFB_1-Ag_n(1,2,4,6,7)的拉曼光谱第83-95页
        5.2.1 外电场作用下复合物AFB_1-Ag的基态性质及拉曼光谱第83-86页
        5.2.2 外电场作用下复合物AFB_1-Ag_2的基态性质及拉曼光谱第86-88页
        5.2.3 外电场作用下复合物AFB_1-Ag_4的基态结构及拉曼光谱第88-91页
        5.2.4 外电场作用下复合物AFB_1-Ag_n(n=6,7)的基态性质和拉曼光谱第91-95页
    5.3 小结第95-97页
第6章 银纳米粒子的表面增强电场分布第97-109页
    6.1 六种不同形状银纳米粒子的表面局域增强电场分布第97-107页
        6.1.1 球形银纳米粒子表面的局域增强电场分布第98-100页
        6.1.2 柱状银纳米粒子表面的局域增强电场分布第100-101页
        6.1.3 菱形柱银纳米粒子的表面局域增强电场分布第101-102页
        6.1.4 三棱锥银纳米粒子的表面局域增强电场分布第102-104页
        6.1.5 五角双锥型十面体银纳米粒子的表面局域增强电场分布第104-106页
        6.1.6 二十面体银纳米粒子的表面局域增强电场分布第106-107页
    6.2 小结第107-109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09-112页
    7.1 主要结论第109-111页
    7.2 未来工作的展望第111-112页
致谢第112-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2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第126-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咔唑和三苯胺的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应用
下一篇:锥结构光纤传感器的制备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