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客契合:概念、测量与作用机制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2 研究问题和方法 | 第8-10页 |
1.2.1 研究问题 | 第8-9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1.4 研究创新点及论文框架 | 第12-14页 |
1.4.1 研究创新点 | 第12-13页 |
1.4.2 论文框架 | 第13-14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4-28页 |
2.1 契合的定义 | 第14-18页 |
2.1.1 实践角度的契合 | 第14-15页 |
2.1.2 理论角度的契合 | 第15-17页 |
2.1.3 小结与述评 | 第17-18页 |
2.2 顾客契合概念与范畴 | 第18-22页 |
2.2.1 顾客契合的定义 | 第18-20页 |
2.2.2 顾客契合与相近概念比较 | 第20页 |
2.2.3 顾客契合的维度 | 第20-22页 |
2.2.4 小结与述评 | 第22页 |
2.3 顾客契合影响的结果变量 | 第22-28页 |
2.3.1 联系 | 第22-23页 |
2.3.2 声誉 | 第23-24页 |
2.3.3 口碑 | 第24-25页 |
2.3.4 性感承诺 | 第25-26页 |
2.3.5 购买意向 | 第26-27页 |
2.3.6 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定性研究 | 第28-38页 |
3.1 定性分析 | 第28页 |
3.2 案例研究 | 第28-32页 |
3.2.1 案例研究设计和选择 | 第29-30页 |
3.2.2 案例分析 | 第30-32页 |
3.3 焦点小组访谈 | 第32-38页 |
3.3.1 焦点小组访谈的目的和意义 | 第32页 |
3.3.2 焦点小组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 第32-35页 |
3.3.2.1 访谈背景资料 | 第32-33页 |
3.3.2.2 访谈设计 | 第33-35页 |
3.3.3 访谈资料分析与结论 | 第35-38页 |
第4章 量化研究 | 第38-44页 |
4.1 研究设计 | 第38-39页 |
4.2 量表编制 | 第39-43页 |
4.2.1 初始量表编制 | 第39-41页 |
4.2.2 预测试与量表修订 | 第41-43页 |
4.3 调查研究设计 | 第43-44页 |
第5章 正式调研实施与结果分析 | 第44-55页 |
5.1 正式调研的实施 | 第44页 |
5.1.1 问卷发放与回收 | 第44页 |
5.1.2 问卷的整理与资料检视 | 第44页 |
5.2 数据的基本情况 | 第44-46页 |
5.2.1 样本情况 | 第44-45页 |
5.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5-46页 |
5.3 测量量表的检验与分析 | 第46-53页 |
5.3.1 可靠性检验 | 第46页 |
5.3.2 量表的效度检验 | 第46-50页 |
5.3.3 拟合指数 | 第50-53页 |
5.4 顾客契合作用机制分析 | 第53-55页 |
5.4.1 假设模型的路径检验 | 第53页 |
5.4.2 假设模型的路径检验结果 | 第53-55页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5-61页 |
6.1 对研究结果的讨论 | 第55-56页 |
6.1.1 顾客契合的内涵和维度 | 第55页 |
6.1.2 顾客契合的作用机制 | 第55-56页 |
6.2 本研究结论和理论贡献 | 第56-58页 |
6.2.1 本研究结论 | 第56-58页 |
6.2.2 本研究理论贡献 | 第58页 |
6.3 实践意义与营销管理启示 | 第58-60页 |
6.4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附录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