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劳动力与农业人口论文

成渝经济区建设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7页
        1.2.1 国外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研究第12-14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3 研究综述小结第16-17页
    1.3 研究方法与文章结构第17-18页
        1.3.1 研究方法第17页
        1.3.2 文章结构第17-18页
    1.4 创新与不足第18-19页
第2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概述第19-24页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9-21页
        2.1.1 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第19页
        2.1.2 农村剩余劳动力第19-20页
        2.1.3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第20-21页
    2.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因分析第21-22页
        2.2.1 由于产业发展的不同而带来的收入差异第21页
        2.2.2 非农产业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第21页
        2.2.3 农村改革的二次飞跃第21-22页
    2.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第22-24页
        2.3.1 “不离土不离乡”模式第22页
        2.3.2 “离土不离乡”模式第22页
        2.3.3 “离土又离乡”模式第22-23页
        2.3.4 “离乡不离土”模式第23-24页
第3章 成渝经济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分析第24-33页
    3.1 成渝经济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估算第24-25页
    3.2 成渝经济区剩余劳动力及其流动特征第25-30页
        3.2.1 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及构成第25-27页
        3.2.2 农村劳动力就业领域第27页
        3.2.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总量及构成第27-28页
        3.2.4 外出转移劳动力的从业特征第28-29页
        3.2.5 转移方式的自发性第29-30页
        3.2.6 转移就业的兼业性第30页
    3.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效应第30-33页
        3.3.1 积极影响第30-32页
        3.3.2 消积影响第32-33页
第4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阻碍因素第33-42页
    4.1 政策问题第33-35页
        4.1.1 户籍制度第33-34页
        4.1.2 土地制度第34页
        4.1.3 社会保障制度第34-35页
    4.2 成渝经济区城乡建设情况第35-39页
        4.2.1 成渝经济区城市建设第35-37页
        4.2.2 缺乏完备的劳动力市场第37-38页
        4.2.4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第38-39页
    4.3 农民自身的素质第39-40页
        4.3.1 农民思想观念落后第39-40页
        4.3.2 文化素质较低第40页
        4.3.3 缺乏职业技能第40页
    4.4 留守老人、留守儿童问题第40-42页
        4.4.1 留守老人问题第41页
        4.4.2 留守儿童问题第41-42页
第5章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方法第42-50页
    5.1 政府方面的宏观调控第42-44页
        5.1.1 逐步消除城乡分割的制度安排第42页
        5.1.2 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第42-43页
        5.1.3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第43-44页
    5.2 经济区自身的建设第44-47页
        5.2.1 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第44-46页
        5.2.2 加快小城镇建设第46页
        5.2.3 完善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第46-47页
        5.2.4 完善城乡一体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第47页
    5.3 农民、农业自身的改善第47-49页
        5.3.1 提高农民素质第47-48页
        5.3.2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农业第48-49页
    5.4 关爱留守儿童与老人第49页
    5.5 开展国外劳务输出第49-50页
结论第50-51页
致谢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5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钢铁企业路企直通协同平台系统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产品责任诉讼主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