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眼莲生物质炭对水中磷和氮吸附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前言 | 第9-25页 |
1.1 水体氮、磷污染治理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1.1 水体中氮、磷来源及存在形态 | 第9页 |
1.1.2 水体氮、磷污染的危害 | 第9-10页 |
1.1.3 水中磷的去除 | 第10-12页 |
1.1.4 水中氨氮的去除 | 第12-14页 |
1.2 吸附剂的选择 | 第14-20页 |
1.2.1 吸附剂材料 | 第14-18页 |
1.2.2 吸附的影响因素 | 第18页 |
1.2.3 吸附机理 | 第18-20页 |
1.3 生物质炭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3.1 生物质炭的性质 | 第20-21页 |
1.3.2 生物质炭的环境效应 | 第21-22页 |
1.3.3 生物质炭吸附剂的研究意义 | 第22页 |
1.4 课题背景与研究目的 | 第22-25页 |
1.4.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22-23页 |
1.4.2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3-24页 |
1.4.3 课题的创新之处 | 第24-25页 |
2 凤眼莲生物质炭的制备与理化性质 | 第25-3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2.1.1 吸附剂的制备 | 第25页 |
2.1.2 生物质炭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25-26页 |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6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6-30页 |
2.2.1 原料的热重分析 | 第26-28页 |
2.2.2 生物质炭的产率 | 第28页 |
2.2.3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 | 第28-29页 |
2.2.4 元素分析 | 第29页 |
2.2.5 红外光谱分析 | 第29-30页 |
2.3 小结 | 第30-31页 |
3 凤眼莲生物质炭对水中磷的吸附研究 | 第31-5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5页 |
3.1.1 生物质炭的制备 | 第31页 |
3.1.2 主要仪器设备及药品 | 第31-32页 |
3.1.3 试剂的配制方法 | 第32页 |
3.1.4 测定方法 | 第32-34页 |
3.1.5 生物质炭对磷的吸附试验 | 第34-35页 |
3.1.6 解吸试验 | 第35页 |
3.2 茎叶生物质炭对水中磷的去除 | 第35-42页 |
3.2.1 吸附时间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 第35-37页 |
3.2.2 溶液初始磷浓度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 第37-39页 |
3.2.3 温度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 第39-41页 |
3.2.4 溶液 pH 值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 第41页 |
3.2.5 解吸试验 | 第41-42页 |
3.3 根生物质炭对水中磷的去除 | 第42-46页 |
3.3.1 吸附时间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2 溶液初始磷浓度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 第43-44页 |
3.3.3 温度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 第44-45页 |
3.3.4 溶液 pH 值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 第45-46页 |
3.3.5 解吸试验 | 第46页 |
3.4 生物质炭吸附磷酸盐的机理探讨 | 第46-48页 |
3.5 小结 | 第48-50页 |
4 凤眼莲茎叶生物质炭吸附氨氮的性能研究 | 第50-5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3页 |
4.1.0 茎叶生物质炭的制备 | 第50页 |
4.1.1 主要仪器设备及药品 | 第50页 |
4.1.2 溶液配制 | 第50-51页 |
4.1.3 测定方法 | 第51-52页 |
4.1.4 生物质炭对氨氮的吸附试验 | 第52-53页 |
4.2 生物质炭对水中氨氮的去除 | 第53-56页 |
4.2.1 吸附时间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3-54页 |
4.2.2 溶液初始浓度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4-55页 |
4.2.3 氨氮和磷的竞争吸附 | 第55-56页 |
4.3 茎叶生物质炭同时吸附氨氮和磷的机制 | 第56-57页 |
4.4 小结 | 第57-58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58-60页 |
5.1 结论 | 第58-59页 |
5.2 问题与建议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